王进国 发表于 2021-5-23 23:45:58

百年雄起看今朝

自满清马背民族入主中原以来,一直以“天朝上国” 自居,对“夷狄之邦”的外部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进步都不屑一顾,以为天朝物产丰富,不籍与外邦通有无,于是下令禁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当18世纪西方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已经爆发工业革命时,乾隆皇帝却在花费巨资建造皇家乐园,组织6次南巡、4次东巡,过着糜烂的奢华生活,并极端抵制西方先进文明。
       乾隆24年(1759年),意大利人郎世宁与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在圆明园东边的长春园建造利用机械给水系统的大水法(喷泉),而乾隆却认为机械是雕虫小技,不足以和马刀铁剑和勇力相提并论,于是下令关闭机械系统,改为人工提水系统。乾隆34年(1769年),瓦特蒸汽机已成为各种机械的万能动力机,开始了超能力的工业大生产,而清廷正加紧闭关政策,不屑学习机械巧工,只推祟于纯手工劳动。
      又过了百十年的太平盛世,到道光至光绪的百余年间,清军骄逸自安,耽于游乐,逐渐腐蚀了武勇血性,昔日威风凛凛的八旗子弟日渐萎靡,昔年从马背上夺天下的赳赳雄狮沦为洋枪下逃亡的溃鱼散鸟。虽然,晚晴及时发起了洋务运动,但中西方科技还是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1876年,英美在上海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清政府认为火车是“奇技淫巧”,又妨害田地,妨碍风水,便花费28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给以拆除。 1900年,袁世凯给老佛爷买了一辆进口轿车,国内却没人会修,老佛爷坐了没几天就坏了,觉得还是轿子好,又重新坐起了轿子。
       就这样,拥有几千年先进文明的堂堂大中华在科技的道路上开始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外敌入侵和国内战乱的侵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时刻处于亡国的边缘。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党的一大、二大会议,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建国伊始,中华大地千疮百孔,生产力极端低下,劳动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我们光荣而正确的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用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1952年,新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在青岛制造,1954年,国产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一汽诞生,1963年,中国第一艘舰艇下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此,中国人民才真正的挺直了脊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开上了快车道,工农业生产逐年递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类发明各类创新层出不断,许多领域进入了世界前列,人们生活也从粗衣淡饭发展到锦衣美餐,得到了质的改变。
      1985年,我刚参加工作了。在井下搞生产,每个班,也就是生产百十吨煤炭,(年产十几万吨),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还经常发生各类生产事故。经过几次技术改造和矿井改扩建,我们开始有了机械化生产线,特别是在兰花公司成立以后,矿山得以稳步发展,实现了大型机械生产,安全有了保障,年产量达到210万吨。
         回顾这近40年的工作历程,真是感慨万千。那时候,条件简单、生活简陋,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我们走着路去上班,住的是小平房,干的是纯体力活,吃的是窝窝头。后来,有了自行车,有了公寓楼,白天下班随时走,晚上下班不发愁,再后来,有了摩托车,有了小汽车,城里还有小洋楼。生活更是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早餐吃油条,晚上有豆包,中午四菜一汤营养搭配好。井下生产告别了纯体力劳动,一按电铃,机声不停,皮带上煤流像河浪翻腾。岗位上兢兢业业,技术人才济济,各尽所能。矿区高楼林立,草木森森,花团锦簇,清爽宜人,交通道路宽阔,暗夜里灯火通明。我们的矿山,怎么看,都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新世纪踏上新征程,面对成绩,我们不骄不躁,向世界看齐,我们还需努力!
王进国

dongzi 发表于 2021-5-24 09:17:35

历程艰辛,砥砺奋进,生活变迁,感同身受

zj66 发表于 2021-6-7 21:18:13

怎么看,都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张丽 发表于 2021-6-9 20:28:08

前面的历史方面可以缩减一下,着重写写你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年雄起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