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66 发表于 2021-5-26 06:40:39

稻别“守望者” 追梦新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
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逝世了,这位稻田的永恒“守望者”用奋斗的一生守护着“大国粮仓”,用无私的奉献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他的精神永存世间。
国士,从来都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将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志向,感悟到“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境界,感动于“禾下乘凉梦”的深厚情怀。在缅怀“稻田守望者”的同时,更要学习他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奉献为民的担当精神、潜心攻关的学术风范,主动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接续扛起新长征路上的重担,为大国筑梦圆梦、为民族伟大复兴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秉承种子精神,勇于守正创新,承志“禾下乘凉梦”。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扎根土地、埋头苦干、艰辛钻研,用日复一日的“下田”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首创“三系法”杂交水稻,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种子精神”的代言人,迷恋一粒种子,痴爱一片稻田,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让亿万中国人吃饱了饭,并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其他国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科学探索无止境,种子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位稻田守望者始终不忘“禾下乘凉梦”,他把自己变成一颗有理想、有目标的“种子”,足迹遍布水田、沙漠、盐碱地。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在“新”与“老”之间完成接力,不仅“心中有数”,更是“手中有术”。要弘扬袁老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善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面对坎坷与挫折从不放弃,通过守正创新,让“禾下乘凉梦”代有传人,让更多中国技术、中国方案兼济天下。要谨记创新成果来源于脚踏实地、来源于扎根大地、来源于实践出真知,把火热一线作为磨砺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增强“扛得起”“过得硬”“下得难”的能力素质,提高创新本领能力,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阔的田野上耕耘出丰功伟绩。
熔铸为民风骨,心怀国之大者,托起“民生幸福梦”。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袁隆平的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怀揣民生这个根本,从风华青年到耄耋老人,始终坚定信念,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迈进,让脚底走遍田间地头,以攻关抢占科研高地,用汗水取得瞩目成就,靠着辛勤付出托举了十四亿人的“大饭碗”,用心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他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者。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以此为标杆,在新长征路上无论走多久、走多远,都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确保初心使命不能改变。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进目标,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时刻保持对群众呼声的敏锐感知,搭建群众利益表达平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需、我之所行”,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融入到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把他举得高高。
激荡爱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奋进“民族复兴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袁隆平用爱国之心照耀着中华民族坚毅前行、滚滚向前的光明道路,把爱国之情交织成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斑斓星河。前人的故事值得铭记,奋斗的精神必须赓续。今天的中国,气象万千,日新月异,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关键时刻,每一位党员干部越要持之以恒,警惕“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陷阱”,奋力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把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之力贯彻到底,以追梦的姿态在新时代田野上留下自己的丰硕成果。要正确面对当前中国人口仍在增长、粮食需求结构升级、粮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找准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坚持科技兴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好种业翻身仗”,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要始终保持“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勇挑大梁、自我加压,凡事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导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急难险重和攻坚克难的关口“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啃下谋求民族复兴中的“硬骨头”,用奉献书写新时代的新梦想新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稻别“守望者” 追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