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用毛主席《实践论》来注解PDCA循环
◆ ◆ ◆ ◆01 .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年度就是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企业往往在年初制定经营目标,而在年末收获业绩,这时候,业绩好的企业,自然是欢天喜地,不亦乐乎;而业绩不好的企业,则气氛压抑,声声叹息。企业想要健康稳健地经营,就必须要符合科学经营的原则,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按照PDCA循环的思路来经营企业。
对应于企业的经营周期,PDCA循环就是指:Plan(计划)——年初制定年度经营计划,明确目标和对策,并分解到月度;
Do(实施)——每月按计划实施对策;
Check(检查)——每月对照月度计划,召开月度经营会议,确认月度目标是否达成,并分析原因;
Action(调整)——根据月度经营会议找到的原因,调整对策。按照上述四个步骤每月循环往复,直至年终目标的达成。然而,虽然许多企业大致也是按照上述的思路在进行经营,但却总是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召开月度、季度和年度经营会议的时候,面对未能达成的目标,各部门负责人“侃侃而谈”,列举各种导致目标未能达成的“原因”,这些“原因”真的可信吗?
如以下某企业销售总监所作的月度经营分析:
对于上述的报告内容,经营者虽不太满意,但面对各部门负责人“振振有词”的理由,也不得不勉强接受。问题在于,类似的一幕又将会在下个月的经营会议上再次重演,这样的经营会议真的会有效果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对召开月度经营会议的目的和内容存在较大的误区,认为其重点在于检讨“目标和实绩之间的差距”,这个理解其实并不准确。
◆ ◆ ◆ ◆
02 .
“目标”本身只是一个“预期”或“假设”,它是人为制定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就算这个“预期”或“假设”没有实现,也不意味着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必然的原因,如果一定要追问原因,那大概就只能找出一些所谓的“客观原因”。如销售额目标未能达成,一般能找出的原因大概会有三个方面:
1. 市场环境的原因(如经济下滑、需求减少、竞争对手压制、气候不好,等等)
2. 顾客自身的原因(如顾客的业务量下降、采购计划变更、取消订单,等等)
3. 其他部门的原因(如产品性能不佳、制造品质不良、采购交期不准时,等等)
总之,面对每一次未能达成的目标,总是能找到相应的理由。但是这样的理由,对于企业以及营销部门而言,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将管理的焦点都放在了“目标”上,以为只要紧盯着目标不放,目标就能达成。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价值观。目标达成与否只是“结果”,好的“结果”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对策”后自然实现的,因此,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对策”,而不是“目标”。如下图所示:
因此,想要达成目标,就必须要找到正确的对策,并彻底地实施该对策。基于这样的理由,企业的月度经营会议就应当这样开(同样以上述销售总监的月度经营分析为例):
由上图可见,月度经营会议的重点不是简单地检讨“目标是否达成”这个“结果”,而是要检讨“对策”是否有效?如果对策无效,就要找到原因并修正对策。只有这样做,才能形成真正的改善和创新,才能对目标的达成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这样看来,在年初制定年度经营计划时,对策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反观我们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营计划时往往更注重目标的分解,不重视对策的制定。经营者通常是让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目标自行拟定对策,而对于各部门所拟定的对策,基本上都缺乏仔细的推敲和论证。这样制定出来的对策,其有效性恐怕连制定者本人都不抱太大希望,自然的,在进行月度经营分析时,就完全抛开不管了。
◆ ◆ ◆ ◆
03 .
其实,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其著作《实践论》中总结了早期革命过程中的得失,并由此发展出推动革命走向成功的重要理论,可以说,《实践论》这篇文章就是对PDCA循环的最经典注解。
毛泽东对于“计划(Plan)”的理解是,首先做计划的人必须要参与实践,否则没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但是光是参与实践是不够的,因为如果只是这样,就只能有感性的认识,因此还必须要将感性的认识升华成为理性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这是人们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实践论》中提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实践论》中说:“一般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到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
正因为如此,当对策“实施(Do)”后,而目标没有达成时,第一时间不是要问“目标为什么没有达成”,而是要问“对策有没有效果”。所谓对策是否有效果,指的就是“是否有助于实现目标”。
对此,《实践论》中明确提到:“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这就说明了,在PDCA的“检查(Check)”这个环节中,不是去检讨“目标和实绩之间的差距”,而是应对在“计划(Plan)”中制定的对策进行有效性的确认。如果发现对策无效,就应当在“修正(Ation)”这个环节中进行调整。
可以说,《实践论》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指导。企业经营追求结果无可厚非,但是要看到,结果是不能人为掌控的,例如,你能凭空改变你的体重或是血压吗?不能,我们只能通过采取一些对策(如适量运动、控制饮食等)来改变它们,既然如此,为何不把管理的重点都放在对策的制定上呢?只要对策正确有效,结果自然就是好的,目标也自然就会达成。
◆ ◆ ◆ ◆
04 .
企业在制定年度经营计划时,不是要紧盯着“目标”不放,而是必须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对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企业经营,就是在努力追求经营的过程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相匹配的过程,这也是PDCA循环的核心思维方式。企业通过不断地PDCA循环,将经营管理的能力不断地推向更高的水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中最后总结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