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8-6 10:13:23

张修东:珍惜那份久违的人缘

   时光的日历一页页匆匆翻过,眼看着,眼看着一缕一缕时光的影子从身边溜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变的是时光,变化的是世事,是曾经眼里的孩子。这不,迎来了每年掐指计算、孩子高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此时,有人喜欢有人忧,似乎成了人间常态。
  这几日,问及昔日煤矿的同事、“战友”,他们零零星星收到了“通知书”、祝贺的短信微信,接纳了“贺礼”。或是自己不善于、不便于,或是碍于情面、不利于张扬孩子高分成绩的,也有同事主动承担无偿宣传的义务,于是我的耳朵里微信里,灌满了此类信息。
  同事孩子今年考得不错,录取的学校也体面。于是,我附上一面薄礼。他说,弟兄们这么些年了,心意到了就行,何必再破费?他接着说,到时,我宴请兄弟们聚聚就行了。见此,我说,不收贺礼,没法参加贺宴呢。一切的运作顺理成章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这句话的含义,似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应该更让人琢磨、体味、应验一辈子,到头来,还是遗憾地走入另一个世界,这点“人情”至死也没有研究透彻。

  我知道的一户家庭,男主人病故十几年了,女主人一个人拉扯俩孩子,已经着实不容易。这天,大女儿得知小弟考中了某院校,借着大学暑假回来探望。进门不久,她就喋喋不休地拉起了在校的种种不容易、打工的各类困难,含辛茹苦的母亲只好在一旁暗自抹泪。
  正如孙犁老师在怀念父亲的文字里写的,父亲听了诉苦,转而说上一句:在家里,也不容易。而此时的女主人即使心里有万般苦衷,也绝不会说这话的。自己好不容易找了份环卫工作,靠微薄的收入伺候俩孩子,省吃俭用不说,其中的辛苦可能只有自己清楚。
  根据自身家庭状况的诸多不容易,女主人的高中同学大都料到,她不会像其他家庭一样,办一场场面的酒席,为孩子庆贺了。可事实正相反,女主人逢人便讲:就剩下儿子高考后这点人缘了,也想借着这个机会,一是庆贺,二是重新联络一下感情呢。
  这时,我想起了女儿高考后的事情。本来已经按着当下的世俗,回了份子钱,打算不请客的。但是经不住家人的开导,耐不住日思夜想的揣摩,最后还是分期分批举办了答谢宴。看着曾经的老领导、要好的同事、不错的“闺蜜”、铁打的“哥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笑得面红耳赤,说着感激话,自己心里舒畅极了。为了孩子高考后的这点人情延续、人缘接续,无论怎么做也值了。何况,退一步讲,有的祝贺的人,你请也不来呢。
  人缘,是在说:人,是应该有缘的。同事、同行、同邻、志同者等等,都是使人结缘的机会。但是,缘聚,却是需要情感筛分、接触磨炼、世事淬炼、结缘选定的。
  这正如君子与小人之别。先把三教九流的朋友拢合一起,作为利益共同体,这就有了与小人同类的机缘。先是结交朋友,作为过渡,后是志同道合的筛选,对眼的,留着;不对眼的,筛除;有共同语言的,多接触交流;互相利用的,该想起时想起;小人见识,戳事、戳人的,一件事情之后果断断缘,不再记起、忆起,高高挂起,这在人际关系上成了“君子”。慢慢地,才形成了自己的“人缘圈”。
  往远里说,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没有停滞,正像余秋雨老师说的:君子未死,人格未泯。心心相和,处处相通,就是珍惜孩子高考后留下的这点人缘的真正意义吧。
  人常说,亲戚情换情,朋友心交心,邻居对眼找对眼。弟弟的一个同事,孩子去年考上了东北某医学院校,高兴得两口子合不拢嘴。邻居们听说了,大都随礼100元祝贺。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家有事我祝贺,我家有事你捧场。这个同事咬咬牙跺跺脚,安排好几桌酒席,还了这个邻里情。这样一来,倒是邻里关系更为融洽了。
  往往,人们之间越走越近,感情交流愈近愈亲,谁也希望自己今生有个好人缘,也期待关键时候能够“场面场面”。珍惜孩子高考后那一份久违的这点人缘,应该是拉近了距离,深厚了友谊。总归,谁也不愿意生活在人情债里,人情练达似乎更让一家人脸上有光,体面过活。至于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过得好不好,紧凑不紧凑,另当别论。

dongzi 发表于 2021-8-6 15:35:03

记起了就不要忘记啊

张丽 发表于 2021-8-6 22:59:31

第一次见“人缘”还能用久违的的形容词

dongzi 发表于 2021-8-7 07:59:49

回 2楼(张丽) 的帖子

俺也是第一次呢。合适不,不行,就替换掉它。

zj66 发表于 2021-8-7 13:08:30

这样一来,倒是邻里关系更为融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修东:珍惜那份久违的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