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8-11 14:48:34

【写作课--49】有范例才有进步,助你写出一流文字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王小波
有范例才有进步
文字一波三折,彰显思维之美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有范例才有进步
日本知名设计师水野学,你可能没听过,但是你一定听过熊本熊 Kumamon,就是他设计的。那只萌萌的小熊每年为熊本县带去约 33 亿元人民币。
这个灵感是怎么来的呢?
水野学在《灵感从何而来》里面说,灵感不是脑袋发热想出来的,也不是天生具有某种天赋。
他认为灵感是一种感觉,要找到这种感觉,只能是踏踏实实、极其普通的「输入」的积累,加上贯彻始终、一步一步深思熟虑之后,产生的质的飞跃。
水野学所说的「知识积累」可以理解为找范例,所以这本书阐述的道理很简单,即要想做好一个作品,多看好作品并客观分析其好在哪里,练习多了,灵感就像肌肉一样,在你的身体里长出来。
创意是这样,文字也一样。正如王小波《用一生来学习艺术》中所说,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杜拉斯,有了《情人》,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给我们一个范本,再写起来已经容易多了。
假如没有范本,让你凭空去创造这样一种写法,那才是最困难的事。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为了我知道的这些,我要感谢杜拉斯,感谢王道乾和穆旦—他们是我真正敬爱的人。
一、大框架是时间、空间和变量。
时间是作者叙述的线索,哪一年做了什么事,按照这个时间线,可以把作者的经历捋出来。如果只是线性的叙述的话,文章就会显得非常枯燥,没有惊喜感。
一流的作家不会按照时间线一点一点的去叙述,而是会跳跃的叙述,也就是非线性。
另一个是空间,作者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你可以在一个空间里面去描述场景,你也可以跳出这个空间,移动到另外的空间去描述一个场景。
比如说你回到家和爱人吵了一架,这个空间就是家里,于是你跟爱人说,「我要带心情出去散散步」,然后跑到了湖边公园,又切换到了另一个空间。
变量就是转折点,就是作者在什么什么时间,什么空间做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作者人生的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会改变作者的一个人生轨迹。比如在1979年的深圳中学的考场里,他提交了一份答卷,成了那一年的第一批大学生。
时间、空间和变量,这三个要素可以帮我们对一篇好文章建立全局认知,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两次就掌握这个写法了。
接下来,是小框架。
小框架主要是修辞、句法、类比、比喻、韵律、节奏、白描等细化分析,这就像一篇文章的一颗颗珍珠,捡起来自己以后用,把你的文章打扮得花枝招展,这是一种美。
文字一波三折
彰显思维之美
原文开头摘自《跳出手掌心》
近来读了C.P·斯诺的《两种文化》。这本书里谈到的事倒是不新鲜,比方说,斯诺先生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种是文学(人文)文化。
现在的每个知识分子,他的事业必定在其中一种之中。
我要谈到的事,其实与斯诺先生的书只有一点关系,那就是,我以为,把两种文化合在一起,就是人类前途所系。
这么说还不大准确,实际上,是创造了这两种文化的活动——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
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
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非常的重要。
感:
我有时写东西,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不是很严密,一细读会贴不上,需要反复读几次才能修改连贯。读王小波,我发现句子衔接很紧凑。
比如王小波读了《两种文化》这本书,他会说这本书说得事不新鲜,哪种事不新鲜呢?然后把不新鲜的事具象化,采用递进的方式「比方说……而且说……」把书里观点写全了。
再从「书里空间」跳转到「现实空间」,方便接下来在现实空间叙事。
这种表述方式,流畅自然,我们下次再写一些评论性文章,就可以模仿这样的表达结构,文字的组织和表述能力就能提升一个台阶。
思:
为什么我觉得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种「思维之美」呢?
因为他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你看,我们写作时能把这个学来,就很漂亮。请欣赏「思维之美」。
我要谈到的事,其实与斯诺先生的书只有一点关系,(哪点关系,这样的句式安排很吊人胃口,牵引你往下读。他的句式很多都是这种,前半句悬念,后半句解惑。)
那就是,我以为,把两种文化合在一起,就是人类前途所系。(结果揭晓,我们知道小波的观点了。)
小波开始展示他的思考过程了。
这么说还不大准确,(要再精确一些,我的胃口又被吊起,继续走)实际上,是创造了这两种文化活动—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答案揭晓)
人类的思索,太宏大了,小波总会由大到细,注意看他是怎么使用「变量」的。
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借一个人的口说出来)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一个人不具体,没对象感,当你写作,一下就和读者交互起来了。)
这时你会想,我的思索是人类前途之所系吗?哈哈,显然不是。接下来的文字呼之欲出。
思索是人类前途之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得出结论。接下来又开始了思维过程)
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先扬后抑,就有落差,牵引你读下去找答案,他的文字到处一波三折,有趣味。)
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非常的重要。
一个简单的开头,有两处递进关系「比方说……而且说」「只有一点关系,那就是……我以为」;有两处转折「这么说还不大准确,实际上……」「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丰富极了。
行:
我试着模仿一段,可以作为写读书笔记的万能开头,甚至可以出个写作课程,王小波教你学写作。多有意思的事儿。
近来读了蒂姆·费里斯的《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谈到的事倒不新鲜,比方说,很多人都不是单枪匹马获得成功,而是依靠别人提供燃料。
而且说,很多成功者都有写晨间日记和冥想的习惯。现在的每个成功者,他能获得成就必定在其中一种之中。
我要谈到的事,其实与费里斯的书有一点关系,那就是,我以为,把三种品质合在一起,就是成功的秘诀。
这么说还不大准确,实际上,依靠别人、记日记、冥想这些都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心智模式,它才是成功之所在。
《心智工具箱》里面有一篇文章说,靠自己努力能获得两倍成长,和别人合作能获得十倍,心智模式的改变可以获得 100 倍成长。当你改变了心智模式,你就拿到了通往成功的钥匙。
我们模仿不一定要句句词词的模仿,主要是递进、转折、空间切换、逻辑严密,学习一流的文字表达,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是提升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我们继续分析《跳出手掌心》的结尾。
结尾倒数第二段,王小波提到一种知识分子,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然后开始了结尾段落。
《跳出手掌心》结尾:
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
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
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感思:
读到这样的文字,心情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打水漂,开始荡漾起来。王小波的文字给人的感觉亲切,不像有些文字,不是给读者讲道理,就是在读者面前耀武扬威,吹捧自己多了不起,认为自己的手掌心可以翻云覆雨,你能想象到文字背后那张让人讨厌的丑脸。
而且他文章的结构也漂亮。比如说到知识分子职责,给出自己的观点: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后面再强调下,古往今来的大智者都是这样做的。(哪个大智者这样做的,不举例了,因为要收尾了,搬出大智者三个字有说服力就够了。)
然后用一个漂亮的对比,给两种知识分子划清界限。一个是要做如来佛,让别人跳不出他的手掌心;一个是要跳出别人的手掌心。
最后,小波亮明自己的观点,用金句结尾:因为不管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真是没得说,思想深刻,结构漂亮。我决定模仿一段。
行:
我假设有一种男人没责任、外面找个相好的。好,开始模仿结尾。
总之,说到男人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宠老婆,承担家庭责任。古往今来一切家庭幸福的男人无不是这样做的。
这两种男人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活一辈子,老了像是芦苇,没有家庭根基随风飘摇;后一种在一生一世之中,活成一棵大树,子孝孙贤,家庭根基牢靠。
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做后一种男人,因为不管未来怎么变化,心灵都有一个避风港。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通过总结和模仿艾迪和斯梯尔的文章,学会了写作。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也是如此学会了写作侦探小说。王小波研习杜拉斯的《情人》和王道乾扥翻译名家,成了一流作家。
正如《写作风格的意识》作者史蒂芬·平克所说,如果你不研习好的范例(模板),你永远学不会写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49】有范例才有进步,助你写出一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