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93】诗歌需要灵感和天分,缺了这些也就只剩下口水了
唐代韩愈曾在《古今贤文·劝学篇》中写下一联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深以为然,然而掩卷沉思,又有一些疑问。个人认为,无论做任何事情,光有勤苦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灵感和天分相佐,方能行至远方。比如诗歌。现在满大街的诗人太多了,本来人们还在胆怯,总感觉诗歌在大雅之堂,非吾辈小民所能高攀企及。然而,自从屎尿体,啰嗦体,回车体一出,给了人们无限的勇气,众人大笑,原来写诗如此简单,于是直接导致诗人遍地,只要识字的,会说中国话的,能够摇头晃脑吟上三句半的,似乎皆可称之为诗人。
虽说诗句遍地流淌,但是要想写出有意境的好诗,还需要灵感和天分,光有勤苦远远不够。
比如余秀华,我个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很有天分的诗人,因为她的诗歌里充满了贴切的比喻和想象,总会让你眼前一亮,在她跳跃式的诗句里,总有那么几句会击中你的心灵,让人泪目。也许大部分人都身处底层,所以对她描写生活场景和苦难的诗句颇能感同身受,总之,她用寥寥数语,奇特的想象,就把诗歌的意境给展现出来了,这也是许多人都喜欢她诗歌的原因。
横店的石磨上,谁栓住了我前世今生。谁蒙住了我的眼睛,磨眼里喂进三月,桃花,一夜风流 。【石磨】(节选)
那个住在虎口的奇女子,曾经抱膝于午夜,看见花朵倒塌,举着她的颈鲜血淋漓。《就做一朵落败的花》
她曾亲口向人们诉说,多年后一个埋我的人被指定,这些年,我偶尔想一想死亡的事情,把活着当成了一种习惯。《捂不紧,内心的风声》
她还说过:如同悖论,它往黄昏里飞,在越来越弱的光线里打转,那些山脊又一次面临时间埋没的假象,或者也可以这样:山脊是埋没时间的假象,那么,被一只乌鸦居住过的身体是不是一只乌鸦的假象?《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
只有高中文化的余秀华,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也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余秀华是一个才女。这些诗句,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我认为根本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批评余秀华的诗歌,说她哗众取宠,矫揉造作的有之,说她黄诗害人的有之,比如诗人食指在《在北师大课堂讲诗》新书发布会活动现场,曾这样说余秀华,“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一个诗人,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从农村出来的诗人,把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这不可怕吗?评论界把她捧红是什么意思?评论界的严肃呢?我很担心。今天严肃地谈这个问题,是强调对历史负责。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话。”
对此,我不太敢苟同,人生本苦,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尚且不易,又何必赋予他们太多的责任呢?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力,你还能祈求他什么呢?
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诗歌的本真就是琐碎的生活,高于生活,无非就是再一次加工,在生活这块蛋糕上加些奶油,撒些芝麻,加些水果点缀一下而已。
余秀华身体本有病痛,她本来也生活在乡村的底层,生活本苦,三餐不易,诗歌只是她生活的寄托,我们不能期望,也没有权力要求她去关心政治,关心人民,我们能从她带着生活悲苦血泪的诗歌里,体味到生活的不易,感同身受,也就可以了。
其实,我还想说,每个人的脑回路是不同的,有的人想象力丰富,有的人博闻强记,有的人善于推理,有的人精于计算。诗人也是如此,无疑,余秀华应该是属于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因此她的诗歌能够把想象发挥到极致,把通感和比喻运用的如此恰当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观那些口语体诗人,我敢肯定地说,他们的想象力这一块确实差了一大截,没有了想象力还想写诗,也就难怪他们的诗歌为何如此口语化了,就像有些脑病患者,走路总是走偏,不是他不想走正,而是脑病所致,他根本无能为力。
还有诗人冷雁的作品,也不乏天分和灵感的上乘之作。
《我是如此的爱你》
文/冷雁
我如果爱你
就会把秋天吹尽
把春天按进你的怀里
留一片秋叶做琥珀痴缠在远古的世纪
那时你我品尝过相互的灵魂
用一朵玉兰雕刻彼此的心灵
而我,永恒在你的枝头
为你掀开尘埃覆盖的风衣
我所裸露的都是风吹落的星辰
为你划出一道绝世的吻
只有在灿烂之后,灯火阑珊处
沉默地铺开一篇石头记
那些混沌的杯中我饮你如酒
吞下月亮,吞下远方隐约的影子
我把心跳轻轻按住
把雪山按进高原的四季
化为泪水的河流将告诉大地
我是如此的爱你
我认为这些都是上乘之作,起码能给人以美感,以意境的想象,让人读后如饮甘醇,远非那些啰里啰唆的口语诗可比。口语诗之所以有市场,其实是人心越来越浮躁了,就如做一个杯子,先前要讲究握把舒适,在杯身上作画以讲究美观,现在是饥渴难耐,也就顾不得那么多,随便找个物品,中间挖个坑也就成了杯子。 感谢精彩分享,读来受益匪浅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