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78】煤在,诗在——郭安文诗集《一块煤的火焰》序
张厚刚在我六年的矿工生活中,安文与我一起挖煤、洗煤,写诗,结下了深厚情谊,虽然已离开煤矿多年,但那片黑色土地,依然常常入梦,令我心怀感动。安文兄要出诗集,嘱我写点文字,谈一下我的感受。多年好弟兄,自然也就不避浅拙,随读随写,连缀成这片文字。
诗集《开春的煤》,突出的地方,我感觉有三:
一 “煤生活”与“心灵志”
安文是“煤矿工人”,也是“诗人”。两种身份的边界重叠,就成了“煤矿诗人”。
“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 在诗歌中呈现“煤生活”,并使“煤生活”获得了灵魂,这是他的诗歌文字层面的显在特征。近年来诗歌“底层写作”被许多诗歌评论者所看重,一时间似乎成为诗歌写作新的生长点,但“底层写作”的实现,如果缺乏底层的生活经验是难以达到的,所剩下的悲悯呀,同情呀,都只能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幌子而已。安文的诗歌写作来源于自身的经验,一家祖孙三代都是吃“煤”饭的,所以安文的诗歌中所写的不仅仅是他的“诗生活”,也是他的“心灵志”。
随着“煤海放歌”与“我们工人有力量”等意识形态诗歌的隐退,煤矿诗重新寻找自己的更为踏实的人性起点,不再回避煤矿的苦役般的诚实劳作和真正底层的生活苦难。这是作者的清醒的体认,也伴随着隐隐作痛的诗人之心。在《春天之歌》中写道:“那最底层的气息/就是煤的气息了”,这是作者对煤矿生活的清醒体认,在《低到更低》中写道:
还是把身体放低
把头颅放低
把心放低 像井下挖煤的矿工
低到粮食之下
低到岩石之下
低到土地之下
低到自己之下
低到你能触摸到潮湿的泥土
像蚯蚓一样 忠实地背负着大地
“底层身份”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矿工的自我选择,对于“挖煤的矿工”,把自己的生活位置放置在粮食、岩石、土地、自己之下,“忠实地背负着大地”是对“煤生活”的真诚体认,也为作者能够进入矿工“心灵志”书写设置了有效路径。
安文对“煤”充满了感恩,是“煤”给了安文踏踏实实的生活,一家三代的生命都和“煤”打交道,在煤里求生活,“煤”在其时间上表现为童年记忆与青春回想,在其空间上延展为故乡大地,如同海子说写“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煤”的物质性与其精神性在安文的诗歌装置中,通过对其心灵化改造,消融了二者的边界。
“底层生活”自然有其社会学意义的显在规定,但从人的精神层面来看,底层生活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不堪,除了苦难、贫穷之外,这种生活仍然具备尘世的一切美好,甚至连“苦难”、“贫穷”似乎也并不是言之凿凿,里面仍然会包孕着人世的“幸福”、“丰富”与“希望”。在《春阳》中,作者写道:
这些年轻的板寸头上
春草般的发丝葱茏而油亮
像刚刚从煤里钻出来的
疯长的黑火苗 洋溢着
久藏的青春和朝气
——《春阳》
这首诗表达了年轻矿工的青春气息,以及对劳动的热诚。劳动赋予了矿工健康洁净的生活,而没有多余的“伤痛和别离”。劳动具有了神圣印记,劳动赋予“活着”意义,在《每一条巷道都刻着我们的名字》中,诗人写道:
有一次我突然就听到某个班长在叫我
好像我倚着煤壁睡着了
醒来是一个梦
这些巷道收藏了他们的影子
这些巷道忘不掉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汗水 血水 温度和声音
他们的咳嗽喘息呐喊着朝风钻使劲
包括他们的一双双臭脚丫子的味道
已经深深地和这片煤融在了一起
这一片煤就是一片夜深人静的村庄啊
劳动赋予世界的原创性意义,有其神圣性与原初性,在《拒绝比喻》中,诗人写道:“攉煤就是攉煤/出渣就是出渣/矿工的劳作拒绝比喻”。矿工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底层生活,他们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重负,却也同时承担起生活重压中的馈赠,收获沉甸甸的希望:
我的弟弟们
像大多数忙碌在井上下的矿工兄弟们
没有时间过多地去考虑体面劳动
和生活的意义 因为此时
他们的孩子们
大都奔跑在上学的路上
(《两个弟弟》)
郭安文用细腻的笔触探索矿工心灵的丰富性,颠覆了外界对煤矿工人“傻大黑粗”的认识偏差,呈现出与粗犷之风迥异的另一面,在这方面的书写,尤其以《上井途中》表现的最到位:
煤巷拐弯处
谁的水壶
挂在煤壁上
水壶上还套着一个
蓝色毛线保暖套
上面绣着玫瑰色月牙儿
羞答答地 醒目
(怎么月牙儿是玫瑰色的呢)
我忍不住摸了一下
摸了一下月牙儿玫瑰色的肌肤
柔柔地 软软地
似有温乎乎的体暖
我忽然脸红了
热热地红到耳根子
感觉像偷摸了哪位工友的秘密
和人家媳妇丰腴的腚
煤矿应该是最艰苦的行业之一,煤矿工作的地点是见不到阳光的地下深处,其艰苦程度常被戏称“六块石头夹一块肉”,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每天用于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还有瓦斯、煤尘、顶板、火、水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这种艰苦的环境却删繁就简,造就工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一首《半支烟》就是浓郁的工友情感的展现:
升上井口 走下罐笼
遇到同宿舍的兄弟
他把没有吸完的半支烟
按进我的嘴唇
郭安文并没有停留在对苦难的陈述上,而是穿越苦难,看到苦难之后的“芬芳”:“试想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在亿万年大灾大难的摧残中/越来越坚韧/越来越芬芳。”
郭安文并没有一直为“煤”唱赞美的歌谣,他还看到“煤”的不幸和无奈,“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也是苦难的制造者,“在采煤的矿区 千万不要/小瞧那些缺胳膊少腿的老人”。郭安文对“煤”的情感,呈现出立体复杂性,这使得他克服了以往煤矿诗歌的单一性,从而获得了巨大的艺术张力空间。
这首《起义》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并让我们能感受到这世界的不公。对非法营运矿主——煤炭资源的无情掠夺者,作者掩饰不住自己的愤怒,控诉到:“怎么看 他们的做派/都像17世纪非洲的庄园主/而煤炭 像他们的黑奴/低声下气地挤满一辆辆/油漆一新的大卡车/被一次次倒卖到不知什么地方”。
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将跟随着哪一辆卡车
走向哪里
可能是水牢
可能是火海
有多少白骨深埋窑下
就有多少冤魂飘散人间
这一窑煤炭的命运
就是一群黑奴的命运啊
它们的诞生 就是为了死亡
就是为了反抗
就是为了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
高举起鲜红的义旗
把贪婪和奴役
连同这不平的交易
统统埋葬
《开春的煤》既是一部“煤生活”的记录,也是一部“心灵志”书写,在这两个层面上,诗人展开了自己的思索和追问,在“煤”与“心”的对话场域中,极大可能地保存了“煤生活”的原生态的可感性,又加以整合萃集,浮现出“心灵志”的情感样态。
二 突破咏物诗范式,赋予“煤”人的品性
自从屈原创作咏物诗《橘颂》以来,中国文人对“咏物诗”情有独钟,几乎每一位诗人都采用这一范式写过诗。“凡诗之作,所以言志也,志之动,由于物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言,言不足,故发为诗,诗也者发于志而实感于物者也。诗感于物而其体物者不可以不工,状物者不可以不切。于是有咏物一体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而诗学之要莫先于咏物矣!”无论是古代的咏物诗,还是当代的咏物诗,都有一套完整的象征符码体系。“许多诗人都通过吟咏日月星辰、山水泉石、禽兽草木等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怀,象征自己的人格、志节,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代的诗人们又多有咏犁、锄、锤、斧、钢钎、刺刀、路标等,以抒发革命的理想和抱负。”诗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套象征符码体系,达到托物言志目的。咏物本身也不过是一个技巧、一个手段而已。咏物诗当然不仅是赞颂,也还有批判的篇章,不仅从物质属性入手,感物遣兴,托物言志,但总的说来,即使到了现代也依然没有脱开“大雪压青松”的言志范式。
郭安文的“煤矿诗”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结构,用生命体照生命,是对“文人情趣”的放弃,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一种赞咏,而是用自己的生命,抚摸另一种生命,甚至是对邈远的宇宙奥秘,表现出来的惶恐和不安。“煤”在他的诗中、在他的灵中,具有了某种图腾的意义,它是静默的史前的生命,它的静默的灵魂一直静默到现在。明代诗人于谦也写过一首《咏煤炭》的诗,说是咏煤炭,其意旨还在于咏志,“煤炭”无论被夸赞的多么高妙,还是没有摆脱“物”的命运。郭安文赋予了“煤炭”“人格”、乃至于“神格”等更高的位格,这是历史上以往的咏物诗所无法达到的,当然这得益于现代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滋养,但更是诗人艺术探索的结晶。
当代著名煤矿诗人孙友田,在1958年出版了《煤海短歌》、《矿山锣鼓》两部诗集,成为“工人诗歌”的代表。但这些诗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本质上讲,仍然没有脱开“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模式,只不过这里的“志”不再是个体性的情感认知,而是带上了时代所赋予的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规约性。
郭安文的“煤矿诗”,不再把煤当成所咏之“物”。他认为“煤无言,我亦无言。采煤的人和被采的煤以诚相待,何须语言,一块煤与一块煤的燃烧,是一种灵魂交流的语言境界。”郭安文与“煤”平等对待,真诚对待,并不认为人类自己比“煤”有什么高明,煤与“自我”不需要中间媒介的“比附”或“沟通”,“煤”自己呈现自己。他还认为:“一个不把自己当煤的采煤人,是感觉不到煤的生命存在的,他只看到了煤的黑色的存在,而没有欣赏到五颜七色的美丽,对煤和采煤人而言,他只是一个旁观者。”
“煤”与“我”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转化,为郭安文的煤矿诗开拓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抒情空间。这个书写装置虽然不一定属于郭安文所专有,但至少在这一领域他是运用的最好的一位诗人。
煤在郭安文的诗里获得了生命,“在我眼睛里/煤有了鼻子和嘴巴/煤有了翅膀和眼睛/
煤 像幼儿园的孩子们/在黑暗里倾耳等待着/下课的铃声”。(《17岁》)不单单是具有生命,并且“煤的生命绽放着灵性”(《生命》)因此,人与煤的关系实现了情感的位移,“我就是煤的枝条上/那朵最柔弱的花瓣/我的花期/一直是源源不断的煤/给予的营养”。(《煤花》)更进一步把煤当作为亲人:“井下的煤/那是兄弟/来到家里的煤/那就是亲人了”(《煤炭的爱》)
安文对“煤”怀有深深的感恩,“已经三辈子了/三辈子/生活在煤的屋檐下”,是“煤”的护佑下,矿工生活才有了安稳,其生命存在才有了栖息和附着之处:
您是我真正的衣食父母
我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包括我的女人
都是得益于煤的厚道和付与
煤啊 生在您遮风挡雨的屋檐下
我怎么会 不把感恩的头颅
深深的低下呀
……,……(中略)
煤啊 不是您博大的宽容和爱
我又要到哪里去放置
我卑贱的生命存在啊
“煤”已经深深地烙印进郭安文的童年记忆,他认为自己是“喝着煤的黑奶水长大的”:
煤 温暖了母亲的生产
温暖了我最初的裸体
温暖了我瘦弱的乳名
我第一次摔跤的伤口
第一次流出的冰凉的血
第一次委屈的眼泪
第一次被女孩轻吻的唇
煤的温暖 始终流动在我的生命里
如今我在煤海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
我已经分不开哪是煤哪是我自己
作者与煤的关系,带有不可选择的宿命性、先在性,“我 注定在煤里自生自灭/煤 注定温暖我的一生”。挖煤工人把“煤”当成“自己的黑孩子”,把煤当作父亲,虔敬煤,爱煤,当成亲人中的至亲,完成生命的起承转合:“把煤当做沉默寡言的父亲/你的穿越才会怦然心动”。“煤”甚至变成了老婆:
和老婆在一起的时间
远没有
和煤在一起的时间多
难怪老婆老是醋溜溜地说
你吃煤喝煤把煤也变成老婆吧
——(《等待》)
除了写下对煤的“赞美诗”外,郭安文还写了对煤的“哀歌”,如:“尽管这块苦命的煤/是从母亲身体里/被生生撕扯下来/装进卡车 拉到这里”。此处的“煤”,其命运就是人的命运,标明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思考。“煤”被撕裂的命运,也昭示了一个时代的价值断裂。当下挖煤的矿工大多是农民工,是打工者中最艰苦的一群,安文对这些煤矿工人的命运,这样写道:
这时 一块煤
已没有更多的奢望
它只等待着夜幕的掩护
做一个回乡的梦
郭安文的煤矿诗并不属于“歌德派”(歌功颂德派),他对底层生活的艰难,曾经身处其境,体味尤深,煤矿的职业病,乃至于煤矿灾难中的“死亡”,在他的诗中毫不绕避,他的诗中写道:“清晨醒来/一阵咳嗽 老婆说/我越咳越像我的老爹/包括咳嗽结束的那声后音/和轻轻的呻吟/活脱脱又是一个郭老头/呵呵谁让我们都是矿工呢/是风湿和煤尘/扰痒了我们的肺管”。“煤”不仅仅养命,还化为疾病困扰,这种立体的多面呈现,使得郭安文的煤炭诗歌呈现出复杂的张力解读空间。在《安全帽上的遗言》写到了矿工死亡的群体灾难:
从十七位矿工的尸体呈现在阳光下
到如今 又有多少成倍的数字
被抬到阳光下
阳光 被尸体刺得睁不开眼睛
霉暗的矿井
霉暗的灵魂深处
注定的死亡
也是阳光照射的一部分啊
在这几乎是宿命的煤矿灾害中,作者表达了沉痛的悲伤。这是诗人性情中的高贵部分,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作者的呐喊、绝望、无助、哀戚。
三煤“存在”与“人”的意义生成
煤“存在”,并使“人”获得意义。“通过把一种东西评为价值这回事,被评价值的东西只被容许作为为评价人而设的对象。但一种东西在其在中所是的情形,并不罄于它是对象这回事中,如果这种对象性有价值的性质的话,那就完全没有罄于此中。一切评价之事,即使是积极地评价,也是一种主观化。一切评价都不让存在者:在,而是评价行为只让在者作它的行为的对象。”“煤”在郭安文的诗歌中,已不再是作为纯粹的歌咏之“物”,甚至也不仅仅是把“煤”作为“自我”、“亲人”、“矿工”的置换,对“煤”的“在”的考察,使得郭安文的诗不再把“煤”自身当作诗歌写作的对象,而是在“煤”与“人”的关系中,为人的存在找到见证。在“煤”与“人”的互证中,重新赋予“人”意义。
在《倾听煤的生长中》写道:“看着陌生的黑暗中的煤/看着与煤对视的自己”。在这里作者不仅“看”煤,而且还“看”“与煤对视的自己”,在双重的“看”中,呈现出自我存在的荒诞和意义。“把自己就这样种植在/这水泽荡漾的煤里”,人的意义是通过“在煤里”来实现出来的。
在《矿井印象》诗中写道:
所谓的矿工兄弟其实只有一人
我们都是太阳分裂的最后的黑光
这种把“所有的矿工兄弟”看成“只有一人”,并且归结到“都是太阳分裂后的最后的黑光”,阐释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孤独关联。郭安文把矿井指认为“大地的圣书”、“一部黑夜的经卷”、“石头的苦难从原初开始”,把对煤井的认识扩大到“原初”,根据上文的推测,这“原初”应该是造物之前的状态,这就把煤从时间、空间、现实、历史、文化的纠缠中解放出来,释放出了煤的自性,作者在另一首诗《真实与虚幻》中写道:
煤的生命
浸透着神性的光芒
在煤的火焰中
人的模仿
无异于飞蛾扑火
这也印证了作者对“煤”的神性向度的省察,并嘲弄了人的荒诞性存在。“煤”是作者诗歌中“神性的在场”,具有地母的承载性和包容性,所以作者才会发现“我恰在煤中找到万物”。
世间所有神话传说都集合在这里
包括史前
史前史前的所有故事
“煤”的非现实存在性,或者说对现实存在的超越性,体现在煤对时间的凝结性,史前的时间都烙印、凝缩在其自身之中。“他们坐在恒久的命运上/不代表地狱/也不代表天堂”。这种对煤炭的存在意义上的凝思,是郭安文对咏物诗的突破,也是“煤矿诗”的溢出部分,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深度,也使得郭安文诗歌书写的神性探索上,走到了当代诗人的前列。好在郭安文煤矿诗歌的存在之思,带上了底层生活的温度,即在人的存在的荒诞中,赋予了日常生计的“信仰”辉光。在重建世界的巨大野心中,与他的世俗生计的考量重叠在一切,使得矿工的卑微的、底层的、西绪弗斯式的反抗绝望中,获得了全部的意义。
煤层越来越深
连着一条巷道
矿灯一直向前
在黑暗里
延伸着《圣经》的要义
“要光,就有了光”
……
下井的人隔着天堂和地狱
回头的人已经在岸上
我们都是些安逸的弃儿
高悬在头顶的
只有生计和信仰
安文被目以“煤矿诗人”,其诗集《抚摸生命的亮色》,曾获得过煤矿行业文学的最高奖项——乌金文学奖。但纵观他的诗,其早已溢出了行业文学的拘囿,他是在更高远、更广大的范围内思考诗、思考人的存在。“煤”也是安文便当的隐喻,他的目光和沉思早已穿越这远古至今的黑暗,早已通达到“要有光”之前。这是安文诗歌的高远气象、悲悯情思的全部秘密所在。
写这些文字,恰逢我进入煤矿工作20周年纪念,虽然后来离开了煤矿,但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不能隐去的环节,以此志念与我的矿工兄弟们一起的劳动、绝望和反抗。
注释:
海子:《重建家园》,《海子诗全集》,西川编,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
取自孙友田同名诗集《煤海放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海子:《亚洲铜》,《海子诗全集》,西川编,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魏塘俞、琰长仁:《历代咏物诗选》, 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版。
邓家林:《谈咏物诗的审美特征》,《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
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20页。
【作者简介】张厚刚,山东新泰人,文学博士、博士后,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煤的生命
浸透着神性的光芒
在煤的火焰中
人的模仿
无异于飞蛾扑火 郭安文:将生命精华融入诗歌里
四句诗开启16岁少年的诗歌梦
在郭安文看来,16岁是他人生中印记深刻的一年。这一年,既是校园生活的结束,也是艰苦岁月的起步,他与诗歌结缘也源于这个时期。郭安文说:“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有次学校安排学生忆苦思甜后写体会,我突发奇想写了首四句诗,没想到赢得了老师的关注,在全年级诵读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也是在这次后,郭安文开始逐渐走入诗歌的世界。
喜爱文学,四大名著不离手,又爱背诵唐诗宋词,于是旧体诗成为郭安文最早创作的诗歌形式。但在随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郭安文开始有机会接触艾青、郭沫若、雪莱等一批国内外新体诗诗人的作品,诗歌创作形式也逐渐由旧体诗转向新体诗。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首关于煤炭的诗歌让郭安文走上了更高的文学平台,成了行业熟知的“煤炭诗人”。
《我们这一代》成为创作道路上的转折
“1991年,因为一次同事对我作品的质疑,我创作了诗歌《我们这一代》负气投到了《人民日报》,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并获得了当年《人民日报》‘江铃杯’全国诗歌征文比赛的一等奖。”此外,这首诗当年还被送上了央视晚会,由李雪健老师朗诵了出来。“当时有人说我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所以我又给《人民日报》投了第二次稿,没想到也发表了。”说起这段经历,郭安文至今依然难掩激动,正是这两次投稿,让他对自己的诗歌有了自信,并将自己的创作重点由旧体诗转向了新体诗。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郭安文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很多全国性诗歌选本都收入了他的诗,他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奖项与荣誉,并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和诗集,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将人生与抒情对象结合,将生命精华融进诗里
生于矿区、工作于煤矿的郭安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煤矿诗人,17岁就开始了煤矿工人的生活,几十年与煤炭的耳鬓斯磨,使他与煤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咏煤诗也就成了郭安文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郭安文的咏煤诗,著名作家刘庆邦说:“世上的物质千万种,不是任何一种都可以入诗的。而煤,仿佛蕴含着与生俱来的诗意。郭安文是从煤矿成长起来的诗人,以手拈煤、以目观煤、以心怀煤,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他一定对煤久久注视过、深深探究过、细细琢磨过,不然不会写得如此深情而别致。”
郭安文的经历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其他创作,或许他的语言不够华丽,但恰恰是这种质朴本真的原生态表达,赋予了诗歌独有的魅力。刘庆邦曾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郭安文的欣赏:“他把抒情对象和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将生命的精华融进诗里,既提升了诗作的品位,又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煤矿闪动生命的火焰,燃烧着每一个读者。点赞! 接地气的诗人 郭安文:父亲这块煤(组诗)
父亲这块煤
秋天了 白发的父亲
独自蹲在墙角下
像一块从卡车上甩落的煤
在路边顶着霜
父亲坐在马扎上
没有着袜的双脚
长着一颗颗灰色的斑点
像煤块上的铁锈
像秋天的落叶
依在家乡的黄昏里
在家乡的煤城
在浩浩荡荡的运煤路上
到处散落着
父亲一样 被遗弃的煤
他们最终 在秋风里
销蚀掉了
自己的余温
两块煤
一块煤
摞在一块煤上
两块煤
颤颤巍巍地
从一楼爬上三楼
CT室 彩超室 X光室
一上午的诊断检查下来
两块煤 被自己的淋雨打湿
一块煤的背部
和一块煤的腹部
紧紧贴在在一起
一块煤的汗水
和一块煤的泪水
紧紧粘在一起
两块煤 相互依赖着
密不可分
像今天背负着昨天
黎明背负着黑夜
骨肉背负着血
衰老的煤
就像那次偏帮
煤块涨落下来
碎裂了一地
父亲突然就摔倒了
从床沿上 斜斜地摔到地上
X光片中 膝盖上的骨头
碎裂成煤块
父亲摔倒的时候
我们都不在身边
望着父亲因疼痛
变的苍白的脸
望着母亲像犯了大错一样
愧疚地 伸展着两只沾着面粉的手
我们忙碌的借口
都变得十分虚弱
父母老了
老得像老空里的煤
不小心就会冒落下来
摔出一地的碎骨
父母老了
桌上是没有洗刷的碗筷
床上是没有叠好的被褥
衣服皱褶上粘附着饭粒
额上的汗滴也黑漆漆地
像他们浑浊的眼神
难为情地望着我们
父亲说老了 老了
老了真是没有出息
脑梗以后
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大
但只朝母亲发
吃饭的时候
因为围巾没系好
因为炒菜不合口
因为壶开了
母亲的动作慢了一点
父亲也大发雷霆
把母亲训得
躲在一旁偷偷地哭
但父亲对我们都很和蔼
因为母亲曾经说过
儿大三分客
孩子大了
不能吆来呵去的
从那以后 父亲的脾气
尽管越来越暴躁
但对我们的客气
却始终没有改变
这让我们 愈加内疚
好像父亲
对我们生分了几分
父和母
缺衣少穿的年代
父和母 老麻雀一样
不知忍受多少饥寒
看到老家那两扇笨重的木门了吗
天不亮 就打开
各飞东西
忙我们的吃穿
若干年后
我们小家雀般长成
打着各自的算盘
看到老屋屋脊上的麦草了吗
被秋风所破似的
载着各自的命运
作鸟兽散
年迈的父母
沉疴艰难
他们相互搀扶着
已经飞不动太多的未来
看到秋雨中的豆角架了吗
在风中 颤颤巍巍地
支撑着空旷的菜园
偶尔飞回家 也无暇顾及
匆匆扒几口饭
就擦着嘴巴飞走了
看到门口那一片片残余药渣了吗
多年后 我们才明白
父母一天天咽下的苦
就是我们一天天忙碌的甜啊
心愿
屋后的河流
一次次心梗
血管中的村落
东倒西歪
村子里又有人吹起唢呐
悲戚的调门
砸伤颓废的土墙
泥皮脱落一地
乡村卫生院的大夫
像串百家门的泥瓦匠
反复修补着
这条街上的慢性病
紧靠祖屋的老井旁
我用一颗中年的心
支撑西下的落日
一栋栋新楼
从废墟中拔地而起
望着日渐衰弱的老人
挣扎在阴疼的天气里
我多想把父亲当成兄弟
把母亲当成姐妹啊
把生命当成深藏无限的感恩
一起生长直至终老
甚至在我之后 福寿绵长
生病
孩子生病的时候
恨不能是自己生病
孩子的哭声
钻得我们心疼
我们生病的时候
父母恨不能是自己生病
我们一皱眉
拧得父母心疼
父母生病的时候
我们都不在旁侧
父母一迈步
慌得大地心疼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父母就是天下的疼 郭安文:矿工的劳动和生活(组诗)
拒绝比喻
握着满把汗水和煤尘
工序简单而繁重
没有所谓普罗米修斯情结
所谓盗火者悲怆壮丽的传说
攉煤就是攉煤
出渣就是出渣
矿工的劳作拒绝比喻
矿井不是天堂
可以随处见到背负翅膀的天使
漂亮得让人炫目
每次从井下回到地面
在淋浴中享受水的抚爱
换上干爽的衣衫
穿上干爽的鞋袜
脚步踏进阳光里
就踏进了知足和快乐
千米井巷
矿灯打在紫铜色肌腱上
任何神性的光芒
都比我们黯淡
等待
在掌子面奋战八小时
再来回步行三小时
和老婆在一起的时间
远没有
和煤在一起的时间多
难怪老婆老是醋溜溜地说
你吃煤喝煤把煤也变成老婆吧
今夜 又是一场激战
我们把昨天的进尺
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清晨 打头的那块煤
应该在孩子们眼睛里
开出红红的花朵了
我却还在上井的煤途上
深一脚浅一脚地
跋涉……
此刻 性急的妻子
应该把墙上的石英钟
问得厌烦了
院门口的黄毛狗
也高举着殷勤的小尾巴
等得团团转
上井途中
煤巷拐弯处
谁的水壶
挂在煤壁上
水壶上还套着一个
蓝色毛线保暖套
上面绣着玫瑰色月牙儿
羞答答地 醒目
(怎么月牙儿是玫瑰色的呢)
我忍不住摸了一下
摸了一下月牙儿玫瑰色的肌肤
柔柔地 软软地
似有温乎乎的体暖
我忽然脸红了
热热地红到耳根子
感觉像偷摸了哪位工友的秘密
和人家媳妇丰腴的脸
洗脚
“还是有点儿黑”
给我洗脚的女儿说
我说“黑就黑吧
在煤井里浸泡了三十多年
黑是免不了的”
已经洗了三遍
脚指甲的黑
依然油黑放亮
我暗笑这丫头太执着
怎么能洗得白呢
这是一条黑煤的老根啊 郭安文:生命之煤(组诗)
生命之煤
在采煤工眼睛里
煤的生命绽放着灵性
采煤机经过的地方
煤河里跳跃起一波波
鲜活的黑鲫
它们在溢满光泽的溜子道里
翻滚着 拥挤着
流淌出阳光灿烂的井口
从我脚下
汇入了
热生活
化石
一大块煤上
沉寂着一小片森林
沉寂着它的一小部分
枝干完完整整
叶子干干净净
像刚下过了雨
像刚吹过去风
像是在深夜里
没有流萤
我好奇地握住这块煤
用手指抚摸了一下树顶的叶子
却有少许碎屑跌落尘土
耳听得
像是几个鸟声
煤炭的爱
井下的煤 那是兄弟
来到家里的煤 那就是亲人了
普通的黒\煤
在老婆心里 始终光芒四射
即使有些煤块
调皮地蹦出车厢或者煤池子
老婆也会
用她胖胖的手指肚
轻轻捏起来
轻轻放回原处
她不忍用铁锨
用钢铁的冷漠
去伤害一块煤的感情
一如心疼当矿工的我
从心眼里在乎
这万年一遇的真爱情
看星星
傍晚 我和父亲看星星
两代矿工 无言地
守候在一座农家小院里
默默地寻找
自己曾经的坐标
星星从天幕里钻出来
一颗 两颗
过一会儿又两颗
夜越深 星越多
已经是谷雨了
它们像钻出土地的禾苗
在黑黑的天空
长满银光闪烁的稻穗
这时候 下中班的矿灯
也渐渐从矿井深处升上来
开始是一盏 几盏
而后是数不清的橘红色的光环
成片成片地
从井巷深处升上来
升上来
慢慢地
升到太阳的高度
而月亮 在黑夜背后
正虚掩着门
等待干透的柴草之爱
来点燃
矿工家庭
父亲 是一块松动的落煤
悬在了脑梗后遗症的边缘
而母亲
就是一根瘦瘦的木支柱啊
支撑着父亲生命的顶板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母亲的额头
又多了几道 压坏的裂纹
母亲 看到你单薄的身子
和掉光牙齿的牙床
我心里 就空得
像扎瘪了的车胎
只剩下隐隐的疼 而您
却在忙忙碌碌的家务里
在服侍父亲的间隙中
比划着您的未来
和父亲的憧憬
母亲啊 若不是身旁的女儿
我真想抱住您和父亲
把您们心中的疼
都哭出来啊……
煤的一生
生活在煤里
我一直就把自己
当成一块煤 生长着
我是被父亲挖掘
被母亲点燃
被生活消耗
四十多年了
一直就这样
不温不火地燃烧着
温暖一些人
照亮一些人
也熏黑一些人
被一些人尊重
也被一些人蔑视
而我自己
有时也被自己
折磨得焦头烂额
入不敷出
接下来的日子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
不温不火地燃烧着
温暖一些人
照亮一些人
也熏黑一些人
被一些人尊重
也被一些人蔑视
像煤一样
把大地的感悟
无声地带给天堂
把人间的烟尘
默默地深埋进大地
我的自白
我不喜爱煤
就像我不喜爱我自己一样
又黑 又矮 又含蓄
只有在黑夜里
才掏出自己的想法
像一盏腼腆的油灯
慢慢的咀嚼回忆
我不喜爱煤
我又容不得别人不喜爱
我知道做煤也有做煤的难处
好多的言外之意
都缺乏一颗真挚的心
我不喜爱煤
可我又做不了别的什么
我只能做煤
做我不喜欢的
又舍不下的
忐忐忑忑的
煤黑子
升井后
大大地吸一口
轻轻地吐纳出来
这是我每一次升井后
做的第一件事情
好像世上没有比香烟
更香的香了
袅袅烟雾 一如白云
升腾起一位矿工一整夜的压抑
肌肤在暖风里苏醒
朝阳下疲惫全无
蹲在绿叶婆娑的合欢树下
我把烟圈经营出柔和的光环
淡红色绒花从头顶飘下来
载着一个女孩妩媚的笑
此时 我无须夸耀辉煌
天轮的劳动
已经奏响福音
谁都可以来和我一起飞翔
褪去黑斗篷我就是最帅的天使
矿靴的声音从窗前消失
秋风吹去了粮食的余温
大地安静下来
我安静下来
明亮的玻璃
沾附着雨后的湿气
书桌上几行漆黑文字
散落着煤炭淡淡的诗意
窗外三两位早下井的矿工
脚步和谈笑声碰坏宁静
阳光瞬间乱了几下
又恢复如初
矿靴的节奏渐行渐远
与煤矸石的对话
我说:穿上红马甲也认得你
你说:戴上绿桂冠也认得你
在宿舍楼建筑工地
红彤彤的矸石砖们
和我隔空传音 打情骂俏
煤矸石 是煤炭油嘴滑舌的表兄弟
把自己打扮的黝黑铮亮
好像一块优质煤
等放进炉膛才露出了
庐山真面目
煤矸石就是煤矸石啊
只能做成矸石砖
哈哈 哈哈 哈哈哈
煤矸石也不示弱
煤矸石说我这个矿工也是个冒牌货
空顶着一个矿工的名分
写写小诗 念念三句半
没在井下的掌子面待过几天
折一根绿树枝圈在头上就装潢成煤炭诗人
比煤矸石强不到哪儿去
哈哈 哈哈 哈哈哈
所幸我们都能和煤扯上点儿关系
都算是煤炭的偏旁或部首
感恩
一条河 肥沃了一片土地
她是母亲
是青草的母亲庄稼的母亲
是青蛙的母亲蟋蟀的母亲
是鹅卵石的母亲烂泥塘的母亲
是我的母亲啊
一头羊 奶大了一群白云
她是白云的母亲
是萤火虫的母亲
是星星的母亲
跪乳柔顺的婴羔
安静下数不清的温馨夜晚
一座矿山 温暖了一个城市
他是父爱
宽阔胸怀散发出烟草的味道
他是满嘴的络腮胡子
亲吻我明亮的夜晚
他是出工的吆喝
是走巷道的号子
在亮堂堂的煤城里
上下左右我不怕黑
一个人 喂养着他的诗歌
天南地北 以骨肉血汗作粮食
磨破脚的鞋里露出一句鲜红
摔出泪的跟头拾起一句咸涩
洒满汗水的脊背流下一句晶莹
痛苦的心内埋着一句铮铮有声
诗歌啊那是诗人的生命
诗人啊那是诗歌的灵魂
诗人把一生献给这丰富的大自然
报答地球母亲的深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