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74】老记众生相:随手记、夜里起、发呆相、没招呼
一看这题目,可能有人会笑,这是说的啥事儿啊?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40多年,目睹了不少老记者、老编辑写稿改稿时的情景,也听说了不少这方面的佳话故事。今天将之整理一二,姑且称之为“老记写稿众生相”,以见他们为办报所付出的几多辛苦,几多勤奋,几多心血!
一、随手记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郭伟城,写一篇“小骆驼闯进大上海”的通讯。有次会上聊起来,驻南京的记者龚永泉随口讲了句南京俚语:“破归破,上海货”。郭伟成听后马上拿笔记了下来。
不少记者都有这种“随手记”的习惯。聊天中、参观时听到、看到有意思的东西马上记下来,以备写稿之需。过去是用笔在小本子上记,现如今有了手机更方便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记录。
这种“随手记”的做法,固然是记者职业习惯使然,更是一种捕捉功夫、敬业精神的充分体现。
二、夜里起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郑荣来擅长于写散文,退休后笔耕不辍。他说,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是朝思暮想的事情。可谓“钟情翰墨,临池不辍”。有时半夜醒来,忽然闪出一个题目,马上起来记在纸上。
为文需要灵感,这灵感对写作者来说,是万分宝贵的。当灵感突来,喜出望外,尽管是在夜间睡觉,也要爬起来记下几笔。因为灵感这东西稍纵即逝,一时抓不着想再找就比较困难了。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夜里起”不大好恭维。然在经常写稿的人眼里,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好事。因为不少好题目、好句子,大都是这“夜里起”中形成的。
三、发呆相前些年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到人民日报评论部老主任钱湜辛家里,一进门问:“老钱,您干什么呢?”
他老伴笑答:“发呆呢!”
“发呆?”我好生诧异。
“说是发呆,其实是在那儿想问题呢!”
“噢……”
他老伴何星环也是人民日报的老编辑,十分理解和支持老钱的工作。她说:“国昌,你是知道的,老钱写评论的任务很重。上班时要写稿子、改稿子、开会、处理各种事儿。思考一些问题只好在家里休息的时候啦!”
老钱接过话茬说,看起来好像是发呆,其实脑子一点也没停。它只是在没有别人打扰、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思考问题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能达条分缕析、思维缜密之效。
四、没招呼报社一位副总编辑常常在走路时思考问题,有时遇见同事没抬头也没打招呼。于是有人觉得他“架子太大”,在党小组会上还据此提了意见。
其实,这位副总编辑的“架子”真不大。平时接触他时是非常温和、善良的人。他自己解释道,我是搞哲学的,喜欢自己思考一些问题,有时走路也“钻”问题了,忘了与同事打招呼。请大家见谅啊!
后来大家理解他了。因为大家都在从事舆论宣传工作,勤思、多思是常态。有时为把一个问题想清楚,有时为把稿子写得更顺畅,有时为拟出一个精彩标题,废寝忘食、埋头深思,是常有的事儿。
以上这四种众生相,也可能有人觉得好笑。其实这是报人工作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这种精神状态中,我们能体悟到什么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是执著。
执著,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石和保障。一个记者要想在新闻路上走得更远、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就必须要有这种执著的精神。只有坚持这种精神,才能在挫折面前不沮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屡经磨难攀高峰。
如果把新闻工作仅当成“吃饭的饭碗”,而缺乏或没有执著的精神,不仅难于出作品、出成绩,恐怕也是干不长久的。
二是刻苦。
凡工作都要有刻苦的精神,不独新闻这一行才有。但干新闻这一行尤其要有刻苦的精神。现在提倡“四力”(即脑力、眼力、脚力、笔力),哪一个“力”都离不开刻苦!
不刻苦学习、思考,脑力难成!
不刻苦实践、磨炼,眼力难成!
不刻苦锻炼、体验,脚力难成!
不刻苦琢磨、写作,笔力难成!
总之,刻苦与你在新闻路上相伴随,是你的好老师、好助手。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