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8-25 08:57:51

【写作课--87】诗歌怎样写,写什么


诗歌怎样写,写什么
作者 大解

1.诗要有新意。诗要让人记住,在世间划一道痕迹,永不消逝,就要写出深刻,写大家心里有、手下无的诗;或者写别人未发现的东西。
2.诗要写触动到你的东西、现象、人、事物。即使它们微小,只要有打动到你的地方,就可以去写。
3.诗的流传。如果能有一首诗,甚或一句诗、一句话,能流传下去,流传一、两个时代,能让人记住,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历史上有许多诗歌名句,给一个地方的旅游构成了文化资源和优势。如“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姑苏城外寒山寺”,等等。
有的诗写深了。有的诗写透了。有的诗写得有趣。
4.要写出独特的经验,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写出自己一个人的风格,成熟的诗人要有辨识度,写出自己能让别人辨识、记住的诗歌,就应该有你的不同于别人的过人之处。
5.诗要写细节。细节容易感动到人。
比如《三个捡垃圾的女人》,沈苇的短诗。写大街上几个拾荒的女人。一位年长的,捡到一枚发卡,她没自己戴,走过去别在她们队伍中年轻些女人的头上,然后她们非常高兴地从妇联大厦门前走过,这首诗完全是靠细节来呈现的。
《三个捡垃圾的女人》
作者:沈苇


黎明时分她们出现
蒙蒙天色,正好遮掩外地口音


三个人,每人背一只编织袋
比身体足足大一倍
里面装着纸板箱、旧报纸、破皮鞋
几只干瘪的苹果
一小包虫蛀过的大米


她们低声地说笑
目光躲闪着投向地面
因为这里不是她们的家乡
三年颗粒无收的家乡也是家乡啊


在妇联大院,年长的一位
捡到一枚漂亮的发卡
将它别在
最小一个的头上
这首诗含量多大?一个年老的妇女捡到发卡以后,以她的爱美之心觉得这样漂亮的发卡应该别在年轻的拾荒女人的头上。
另外,女人应该是被我们娇惯的,被我们宠爱的。但她们却在拾荒。虽然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拾荒这件事毕竟不应该由女人去做。而且她们还非常高兴地从妇联大厦门前经过。妇联大厦是干什么用的?是保护妇女儿童的!这里面的含义非常深。所有这些,要看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去告知人们,他就是用一个一个的细节来呈现,产生多重意义。这是一首非常好的诗。
6.关于诗歌技巧及意象写作。诗歌是有技巧的。初学者可以先从练习开始。诗写到成熟,应该尽量不多花气力在技巧上,应多去挖掘生活,去训练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和诗意。
还有关于意象写作的问题,我提倡无意象写作。意象这个东西是要靠营造的,我们能不使用意象就不使用意象,能不使用各种手法就不使用,甚至词组这个东西也尽量不要使用,成语就更不要使用,因为成语都是带有典故的,它们太熟了,有自己定型的表达意思,放在诗里会很生硬,要学会自己去处理,用语言和言语去说,不绕弯子,直接去处理。最好就是有啥说啥,你有能力直接处理这些事情,那就是高手。我们已经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能够书写和言说达到统一了,这时候你还不享受这种语言的盛宴,你还去绕弯子,是没有必要的。
7.还有就是,有话好好说,直说。直说也是一种风格。直说不等于直白。用的好,更能打动人。
比如魏胜利的二等奖作品《待客之道》这首诗,就写得非常好。说一个小外甥自己吮指,美味一样,一个一个指头吮吸,看到诗人过来,一点不小气,伸过来“你也尝尝”。这首诗很有意思,我就特别欣赏。
《待客之道》
作者:魏胜利


见到他时
我四个月的小外甥
正独自躺在婴儿床上
吸吮他的手指
仿佛那是至上的美味
先是左手
再是右手
先是大拇指
然后是食指
见我到来
懂事的小外甥
还是不小气
高兴地冲我举起他的一根手指
意思是
你也尝尝
这首诗比那些一上来就气势磅礴,不着边际的诗要好得多。
在评选过程中,我们看到有好多歌颂祖国的诗,全是大话,空话,不着边际,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口号。这种诗其实就是作者错误的理解了大赛的要求,同时也错误的理解了诗歌应该怎样去歌颂生命,歌颂土地,歌颂一个国家。诗歌从来不排除政治,因为政治是无所不包的。一个诗人应该能够处理这样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都能够处理。
回到这首诗,这是个孩子,他并不懂得什么待客之道。吮吸手指是他的本能,但是他在看到大人过来,就举起来,让“你也尝尝”,虽然这是作者的理解,但这就显得特别有意思。这样的诗,就非常鲜活、生动、有力量,看完以后能让人记住,这就是好诗。这首诗的每一句话都是直白,每一句话也不绕弯子。我觉得最好的诗应该是每句话都是直白的,但组成一首诗就不直白了,意味十足。
大家可以读一下韩东的诗。他的诗每一句都是很直白的,但他的整首诗写得非常好,就像雾里看花一样,你看不透它。
8.诗戒口号与空话。有的诗,满纸大话,甚至是口号,看起来很是大气磅礴,其实都是空话,甚至毫不着边际,没有一点诗味。
学诗者,应该多写、多练习。就像使筷子,使用熟捻了,习惯了,就不再考虑怎么使用技巧等等的。写诗也是一样,写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超过技巧,也不再被语言所限。如老司机。
9.关于诗歌的入口和出口。
诗歌要有入口。入口要小。从细微处着手。从感动之处切入。不能一上来就豪情万丈,要有代入感,要作者和读者都在场,让读者跟得上作者,一起走。代入的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是空气,更不能虚无。
诗歌出口要大,要能产生很多东西,如能超过语言的边界、诗的边界,就是好诗了。
10.要写短诗。短诗可能只有几行、十几行。四五句也可以把诗写得容量无限大。比如古诗,大多四句,从形式上看属于小诗。小诗不小,可以是大诗。
当下网络时代,应提倡短诗小诗,符合当下全民网络的心态。快餐时代,大家都在消费网络,大家应该尽量写短诗。超过十几行的,就长了。当然长诗除外。
11.关于地域诗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诗歌经验。比如新疆。但不管地方再独特,最后都还是要归到“人”上。物象,有的诗歌是写物象的,但表面看是写物象,实则还是写人的,写人的情感的,还是要走出“物象”,要过渡到“人”。
再比如写“蚂蚁”,诗给予了其生命的平等权利,它不知道在写它,是人的价值观在里面。  
       来源《向导诗歌》




大解,1957年生,河北青龙县人,现居石家庄。著有诗歌,小说,寓言等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dongzi 发表于 2021-8-25 08:59:09

喜欢。认真学习。

dqqjk 发表于 2021-8-25 09:40:43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ZX68 发表于 2021-8-25 11:11:28

长知识。学习并感谢分享!
         

dongzi 发表于 2021-8-30 22:49:43

大解:那些披着光芒的人群

大解,原名解文阁,河北省青龙县人,197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寓言集多部,被业界称为“超越荒诞,走向扯淡”的开先河作家。叙事长诗《悲歌》(16000行)曾获天铎诗歌奖。诗集《个人史》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其他作品曾获《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芳草》《星星》年度奖和“孙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入选300余种选本。

落日颂
总有一座山,挡住我的视线。
很显然,在我和落日之间,存在着
一道分水岭。
生死也有明显的界限,
要么沉寂,要么永生。
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切,有时候,
也偶尔踮起脚尖眺望一下,
我明知未来不可见,却固执地
想象着落日后面,那些披着光芒的
隐约出没的人群。

活着
我只活着,不再思考了。
真理存在于细节中,也可能隐藏在缺陷里。
太难发现。大世界,小事情,让人迷惑的
万物和人生,无一不显示出复杂性。
我关闭了思考,但依然不省心。
我这个人啊,
早晚有一天,
遇到伟大的真理却两眼茫然,
搓着双手,因无知和固执而羞愧不已。

万物皆有因果,不能僭越命运                                          
天上不都是星星,也有气泡,
和萤火虫。有神志恍惚的走失者在回头,
一旦他反光,我就可以飘起来,
捕捉他的行踪。
天上的事物不难辨认,
烫手的是星星,容易烧毁的是阴影,
拴在绳子后面的不用猜了,一定是灵魂。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
万物皆有因果,不能僭越命运。
鉴于此,我完全可以在夜空中,
找到一个永世不回的人,
但是我不找了,
我只是统计一下星星的数量,草草了事,
上帝的归上帝,人的事情归于人。

为何如此?
终于活成了不该是的样子,
灵魂剩下一半,另一半化为阴影。
不敢说,不敢做,不敢走到身体的外面,
不敢直视自己的心灵。
年深日久,终于活成了一堆肉,
懦弱,焦虑,昏暗,
就是大海从头顶灌下,也未必清醒。
可是,
为何如此?是谁,
永远躲在局外,
操纵着一切又迫使我承认,
这挣扎而又必死的、失败的一生?

有可能
不要试图走进镜子里,那是一个空门。
也不要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起来,
悬浮在空中。累,而且危险,
容易把灵魂抻出体外,
三年都回不去。
还不如走进镜子里,呆在里面不出来。
还不如侧身走进时间的裂缝,一去就是永生。
因此,我从来不敢抓头发,
万一把自己拔起来,
而地球就此离去,怎么办?
地球并不沉,它是个飘浮物,
我若一脚把它踹下去,
人们就会仰望我,立在天空。

人或者不人
一个人深深陷在自己的皮肤里
成为囚徒    没有人能够救他
他必须以封闭的方式完成自我
否则他将解体    像散会的人群

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是如何
把各种元素聚集到一起的    这种技术
代代相袭而秘方早已失传
就像票据已经开出    却没有存根

一个消失的人才是自由人
而尚未形成的人们才是真正的隐士
谁也不知道他们何时到场
或者待在某处    永不显现

此世
深陷此生以后    远在未来的人啊
令我羡慕    你们才是真正的隐士
躲在败局之外    迟迟不肯现身
在你们到场以前    我有太多的顾虑
不敢说历史是个废墟
身体是牢笼    内有红尘之忧    外有万世之空
我不敢说人类已经疲惫了
来过的人都已离去
生活是个聚会和散场的过程
凡是我不敢说的都在发生
凡是我顾虑的都在定型
这世界是个奇怪的地方
当你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登临此世
会发现人们谨守着孤独的身体
成群结队走在路上
像羊群在黄昏中穿过牧场    而神在远处
拧着他的鞭子    并没有理睬人们的去向

信使
身体已经古老,仍被反复使用。
在河之北,传递消息的信使走到身体外面,
不回来了,他在远方遇到了亲人。

摇晃不定的人们望着月亮,指望从那里,
得到一些回音。

在河之北,有望透明和发光的人,
都获得了姓氏,还有一些等待命名。
但是消息传到了哪里?

我想别处也是如此。
人间需要一道旨意,安抚这个世界。
也需要信使,一次次穿过生死,带来福音。

那些古老的
有两种暗物质比原罪古老:
褪到体外的身影    藏在体内的灵魂

还有一些轻物质同样古老:
呼吸    语言    目光    梦……

再往前追溯    我就会暴露原籍
现出身上的胎记和指纹

最初我是泥的
需要什么    上帝就给我什么

那时的太阳在天上    冒着火苗
后来出现了夜晚    然后有了灯

然后    生死从两端截住我
时间分割了我的命运

那爱我的    一直在给予
那宽恕我的    使我成了罪人

如果褪尽身影能够透明
交出灵魂直到虚心    我愿意

回到起点    睡在神的怀里
或者一再出发    与世界重逢

天堂
地球是个好球,它是我抱住的唯一一颗星星。
多年以来,
我践踏其土地,享用其物产,却从未报恩。
羞愧啊。我整天想着上苍,却不知地球就在上苍,
已经飘浮了多年。

人们总是误解神意,终生求索而不息,岂不知
——这里就是高处
——这里就是去处
——这里就是天堂。

万物
构成我身体的元素来自万物。
通过我,万物归于一。万物来自何处?
我从自己的体内一次次脱身,走到如今,
仍不知上帝所指。
太远了,太大了,太空虚了。
我在人生的中途,望着茫茫宇宙,唏嘘不已。
万物来自何处?这是个问题。我还是要追问。

时间假想
也许时间是静止的,是万物在其间穿行。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时间,它只是一个虚无的量,
具有弹性。

在反转的时钟里,初始和当下一再重合,
宇宙是个空转的过程?

也许,
上帝没有给出时间,是幻觉迷惑了我们。

灵魂疲惫
常常是这样:我在此,灵魂在别处。
最远到过北极星的后面,也曾经,
隐藏在肋骨里。怎么劝都不出去。
窝囊废,懒虫,没出息的,都说过,
但刺激没有用。
常常是这样:灵魂疲惫,从远方归来,
一无所获,却发现要找的东西,
就在体内。
为了莫须有的事物,
我几乎耗尽了一生。
其空虚和徒劳,有如屎壳郎跟着屁飞。
悲哀莫过于知其原由却听凭命运的驱使,
一再出发又返回。
我这个人啊,可能改不了了,
我原谅了所有的事物,唯独不能宽恕自己。

向内走
我曾不止一次寻找道路,试图走向远方,
而实际上,一个人走遍天涯也离不开自身。
倒是回归自我者获得了安宁,因此我决定,
向内走,也许穿过这个小我,就是众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87】诗歌怎样写,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