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争明:我退休这几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时间像变戏法般溜溜从指尖滑过,不知不觉中我已退休整整四年了。这四年,其实我退而未休。受人之邀,“南征北战”,可谓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先后在政府机关编过书,工地项目部参与过管理,民办学校坐过办公室。虽步履匆匆忙忙碌碌,却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健康。更重要的是调整好了心态,较好地充实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年满六十退休,这是现阶段法定了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居住环境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寿命普遍在提高。花甲仍不老,古稀今不稀。六十年岁,大多身体尚可。正因为如此,朋友见我赋闲在家,便好心邀请我去做点活儿,说是去献份余热,我也乐得自然。
金 洲 编 书
2018年7月,经在金洲镇政府工作的朋友推荐,金洲镇政协联络处张建良主任诚聘我等写金洲镇地方文化名录。热情约请,不便推脱。编纂乡镇文化名录是在市政协统一部署下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各乡镇、街道严肃认真对待,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我们编纂团队由三人组成。一位是79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喻声望。喻老生于金洲,长于金洲,一直从教于金洲域内学校。对金洲的山山水水、村组街道、文人环境、村风民俗等都十分熟悉,人称“金洲通”。他老为人豪爽,乐观向上;耳聪目明,说话声若洪钟;他老热爱公益事业,退休后一直负责社区关协工作。陈老,陈定初,七里八村妇孺皆知的陈七爷。虽年已76岁,人却挺精神。满头黑发,腿脚灵泛,腰板挺直。七爷站过讲台,当过父母官,任过多年公社党委秘书;供销社、粮站以及社队企业都工作过,特别还曾是红极一时的李家岭皮鞋厂英俊潇洒的掌门人,后来还在省会长沙某单位工作过多年。翻开他的人生履历,那可是身经百战、阅历颇丰。喻老、陈老都是土生土长的金洲人,一个住南(现龙桥社区),一个居北(现关山社区)。两老风风雨雨几十载,历经了各个时期的变革。金洲的发展变化,他们既是见证者,更是重要参与者。可见政府领导聘请他俩参加本次编纂工作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我和喻老、陈老很投缘,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愉快接受任务后,就商量着如何运作。因为编纂工作对我们来说都还是首次,比较陌生。加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可见,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三人中,因为只有我是“50”后,就年龄而言稍占优势,领导指定我为组长。这可真难为我了,叫做“推也推不脱,奈也难奈何”。好在有两位长辈坐镇,他俩见多识广,阅历丰富,都是一支好笔杆子,又是老“金洲”,我才稍有底气。我们合计着分五步走。第一步,将前期文史调研时所采集的信息和收集的资料、照片,进行归类整理;第二步,完善信息采集,核实资料;第三步,构建框架,编写成文;第四步,充实和完善所需材料和内容;第五步,编纂成书。盘子敲定后,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而后各自都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之中。
我家距金洲政府所在地14公里,骑电动车一般25分钟时间左右,我每天7时30分以前准时到岗。在食堂早餐后,就爬上三楼办公室,开窗换气,抹桌扫地倒垃圾,搞好卫生后,沏上三杯热茶。因为喻、陈二老年尊,我得当好他们的服务员。天天如此这般的小殷勤,也给二老带来了小小的感动。喻老、陈老他俩脚踏单车,心怀美好,奔波在上下班途中。不管是酷暑炎天,还是风雨寒霜,每天都准时上下班。特别是陈老每天来回要骑20多公里路程,天热时汗流满面,天雨时全身内外遭汗水和雨水的双层夹击。但陈老身体硬朗,扛得住,每每简单处理好后,便立即伏案疾书。
核准所采集的信息和填写的资料,进行走访调查,是编纂工作重要的一环。喻老、陈老老当益壮,自告奋勇。俩老头顶蓝天,脚蹬单车,穿梭于镇域内各社区、村组和街道,不厌其烦地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对于古遗址和古民居、古祠堂和古寺庙、古墓和古墓群、古树和传统手工业以及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本着尊重历史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寻根溯源,认真考究,力求搞得清楚明白,做到尽善尽美。对于历史名人,如著名经学大师、原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法学泰斗、东京审判大法官向哲浚;当代中国佛教著名高僧、禅门尊宿、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大师等,心怀敬仰,认真查找资料,深入走访当地老人和他们的后裔,力求写得真实且较为全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教育和激励后人。陈老与向氏家族后辈的关系十分融洽,对向氏家族也比较了解。向氏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除了向哲浚先生外,还有向颐祥、向瑞琨、向瑞彝、向瑞琮、向瑞节、向贤矩、向构父、向贤荣、向贤毅、向隆本、向贤刚、向哲慎等,他们中有位高权重者,有学者教授,有高级工程师,有顶尖专家,都是党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为了写好、写全面向氏这些历史名人,陈老搜集了较为厚重的资料,同时还特此借来向氏族谱,和我们一起认真研究和对比。后又通过多种方式与向氏相关族人进行交流,在确定无异议后,方才行文定稿。
“沩水分两岸,西有一潭玉,东有一洲金。”金洲镇地处宁邑东隅,沩水之阳;西临河曲,东接望城。水连城廓,岸眺双江;二水平分,中有一洲,谓金水之洲,富贵之地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山古镇,源于三国。曾金戈铁马,战鼓隆隆。关公受命,秩马长沙。硝烟退尽,屯兵关山。关黄较箭,万古留痕。斗转星移,时境变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4A景区,魅力乡村。文旅特色,全域旅游。关山因关公而出名,金洲因关山而雄起。
山水养育,卧虎藏龙。经学大儒,考授御史。岳麓书院,两任山长。九溪书屋,文清故里。法学泰斗,哲浚法官。东京大审,威振九洲。一诚大师,佛会学长。爱国秉教,弘发利生。经学之乡,圣风云靡。金洲自清代就被誉为经学之乡。
“东进融城桥头堡、隆平高科实验田、全域旅游示范区、都市田园综合体、西线工业新走廊”,此乃金洲的五朵奇葩,在这块美丽富饶的神奇土地上竞相绽放。金洲,底蕴厚重,人杰地灵。它生机勃发,冉冉崛起,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风劲正扬帆。
综上所述,我们一直在逐磨的书名,此时在我脑海中有了眉目。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喻、陈二老认真地进行了交流。经大家反复推敲,形成了共识。我们将正在编纂的这本金洲镇地方文化名录的书名,初定为《经学之乡·五彩金洲》,后交由领导定夺。政联张主任对此非常慎重,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反复讨论,最后表决一致通过。
书名的顺利通过,无宜对我们前期的所有付出是个肯定,给我们注射了一支兴奋剂。编纂工作十分辛苦,既要用心,又要用眼。编排要有序,文章要质量,字词不能错,标点使用要正确。为此,我们常常弄得头昏眼花,腰酸背胀。喻、陈二老从不叫苦嫌累,工作总是那么有激情,精力总是那样充沛,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既分工又合作,遇到疑难问题共同商量解决。有时为写出了一篇好文章而相互点赞给力;有时为了一个措辞或标点符号的使用而引发争执,但我们关系却十分融洽,情感与日俱增。历时近5个月,14万余字的《经学之乡·五彩金洲》一书已如期完稿。它将金洲的区域情况、经济发展、文教体卫、金洲古雅、名人名录、民间故事、文化长廊以及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都作了详尽的述说和介绍。此书对于金洲人了解镇情,了解金洲的历史和现状,无疑大有裨益;对于金洲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光大,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有启迪和帮助。
俗话说:“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子晃来晃去好吃力;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米进洞里。”蚂蚁之所以能把米抬进洞里,是因为团队合作的力量。我和喻、陈二老因为缘份走到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相互鼓励,共同努力。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合作十分愉快。我们相处的时间虽不算长,但我们收获了信任,收获了快乐,收获了一份真情实感。我们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们彼此都有成就感,也因此我们成为了心心相印的老年朋友。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严争明,宁乡市双江口镇双福村人。从教四十二年,现已退休。系宁乡市文史调研员,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爱好文学,经常写写散文,近年来已发表多篇。
联系方式:QQ430671698 退休生活也要过得惬意 退休后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老当益壮,精神可嘉!
真好!俺得好好学习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