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9-6 10:28:41

实施职业教育行动、提升产业工人地位……  沪出台方案壮大高技能产业工人

上海作为国内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城市,如何破解“用工荒”,以及高技能工人结构性的不足?劳动报记者了解到,在不久前上海市总工会会同多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中,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末,上海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实施技能提升行动。高质量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
《方案》指出,实施职业教育行动。促进产教融合,围绕上海重点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30个左右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等。结合产业需求,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成50个高职一流专业、90个中本贯通专业、250个中高贯通专业等。推动继续教育,探索实践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技能评价证书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学习成果的上海职工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上海特色“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等。建立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或者“订单班”。
实施建功立业行动。通过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深化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发挥工作室作用。开展“上海市技术能手”评选、“上海工匠”选树等活动,鼓励开展各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工作。
《方案》明确,继续推进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
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大激励引导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推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工作年限等要素的激励制度。

专家观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
企业必须把工人当“人才”培养
“制造业招工难并非是上海独有,甚至不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现象,而是全国各省市都遭遇的普遍现象。”汪怿向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制造业缺人不会是一种“阵痛”,而可能是“长痛”。对于企业而言,想要从中摆脱,最重要的还是更重视“人”。
制造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
2020年发布的上海市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本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9605个,比2013年末下降 37.8%;从业人员249.5万人,比2013年末下降32.5%。另外一份由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曾经发布的《上海市制造业企业用工状况报告》统计数据也显示,2017年3月,上海市制造业登记就业人数为189.8万人,同比减少5.3%,近年来总体呈下行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制造业从业人数降低,早不是“偶发”现象,可谓是长期存在。
“制造业普工缺、技能人才总量不高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汪怿表示,“就连我考察的中西部、内蒙古等地区,也极需产业工人。”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3%,比重继续下滑。2008年至2018年,制造业工人数量年平均减少2.84%。
企业对“人”的管理滞后
“年轻人不去工厂,我们不能仅仅责怪年轻人,而是要更多反思其中的原因所在。”汪怿表示,当前不少制造业企业对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开发、管理滞后,没有把人当作“人才”来培养,而是当成了“人手”在使用,这必然会导致工人的流失。
汪怿指出,制造业的竞争力与技工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互相促进,这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不论是提高工资福利,还是让员工福利更丰富、工作时间更短、环境更舒适,在不少企业看来,都会提高成本,减少利润,因此不愿去执行,而这种“短视”造成的后果,就是年轻人觉得生产线“冰冷”,对当工人兴趣寥寥。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以人为本,才能招到和留住产业工人。”汪怿强调道,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改变当前粗放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给年轻人足够的晋升空间和受尊重的地位,让其感受到人文关怀,同时完善蓝领技能人员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力资源专家、HR全流程法律顾问副总裁谭蔚: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
建立一线蓝领员工“蓄水池”
“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找动态平衡,在高质量发展中寻求系统优化,制造业也不例外。”谭蔚如此说道。
用工紧张短期内将持续
“制造业产业转型或转移是必然趋势。”谭蔚指出,对于那些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做代加工的企业,没有自我品牌,仅靠低价“接单”,纯粹靠挤压劳动力价值而生存。随着如今用工越来越紧张,“企业要么增加工资和福利吸引务工者,要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对用工的依赖。”
谭蔚强调指出,从“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出,上海将会重点打造具备产业比较优势、制造服务交互融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短期内,产业一线工人短缺的现象不会有显著改变。”谭蔚表示,要适应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今后会将“大脑”放在上海,而将“四肢”布局在周边省市甚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要让技能人才更为吃香
谭蔚还表示,企业应对“用工荒”,除了在招聘渠道、人才吸引方面加大力度,还需关注蓝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搭建企业的蓝领技能人才队伍,建立一线蓝领员工的“蓄水池”,才能真正有效缓解“用工荒”。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曾发布本市企业技能人才市场工资价位。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2.79万元,比全市平均工资高1.29万元。
按不同技能等级看,高级技师的工资中位数18.68万元,技师16.02万元,高级工14.05万元,中级工11.22万元,初级工8.18万元。
值得指出的是,2019年上海制造业技能人才工资中位数为10.82万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19.25万元、化学制品制造业15.14万元、汽车制造业12.37万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0.82万元、铁路船舶航空运输设备制造业10.77万元,均高于全部技能人才工资中位数。
“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才能有效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谭蔚表示,建设一支数量多、质量高、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关键是要提高“蓝领”技工的地位和待遇,让技能人才在社会群体中更“吃香”、更有职业声望。
谭蔚表示,当前新业态以“工作任务化、管理结果化、工时弹性化、收入显性化”的优势,的确“引流”了一批制造业中的年轻人。想要“留人留心”,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让技术工人心甘情愿地留在生产线上。
职业教育体系要更完善
当然,想要培养“好工人”,靠的不仅仅是企业。只有好制度才能孕育出“职业工人”,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谭蔚就指出,上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技术培训基地。而近年来,尽管上海制造产业在发展,但新一代工人的专业素养却大不如前。归根结底,与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短板有关。
“大学生愁着找不到工作,企业却愁着招不到技术工。”谭蔚就此指出,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培养”方法,为企业定制专门领域的“蓝领”技工,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同时,着力推进“师徒制”,提高技能等级补贴及经济待遇,甚至股权激励等,鼓励年轻人在专业领域深耕,而不是“赚快钱”。
不仅如此,要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从顶层上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未来上海先进制造业的职业需求,提前设置科目,让学生一技在手,就业有前景,升职有前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施职业教育行动、提升产业工人地位……  沪出台方案壮大高技能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