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9-27 09:12:52

【写作课--178】贾平凹这样看待散文

满堂
著名作家贾平凹觉得写作散文的作家,应该有五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散文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先前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名作,形成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勃发。但不久散文落于套式,更演变为一种声嘶力竭的空喊,以致于从此声名狼藉。现在的散文要振兴,关键是为真情招魂。
二、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二异子气,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
三、中国的文学愈来愈走向世界,散文要破除框式,搞中西杂交。弄通弄懂什么是民族传统的东西,什么是外来的现代的东西,融汇化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化的又具有现代意识的路子。散文之所以是散文,只有这么开放,才能坚实地独立文坛,也才能在目前诗的散化、小说的散化的趋势下,保持自己的纯洁。
四、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看写什么,还要看怎么写。有人将散文当作写小说前的训练,或应景之作,敷衍成篇糟蹋散文的面目。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陈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
五、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非常重要时期。社会的结构,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和松动,社会走向多元化,人们的兴趣趋向多样化,严肃文学的地位似乎在下降,而通俗的、商品性的文学正走向高潮。散文要正视这种现象,要站在信息前头,但一定要独立思考。艺术要顺势而发展,却绝不是可怜地迎合。
此后,贾平凹在《弘扬“大散文”》一文中说,目前的散文作家的队伍过于单一、过于整齐了,应该扩大,散文才不至于走向穷途末路。
他批评说,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说到趣味,贾平凹说,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还要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
贾平凹对散文写作的一次集中论述,是在2015年的第六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期间,他从苏东坡的散文入手,表达了对当下散文写作的关怀。
他说,苏东坡一生大量地做其他的事情,他一方面才气特别大,一方面他从事不同的工作,为他积累了太多的社会经验,才写出了这么多好的文章。我为了学历史上大家的文章,就把他们的所有作品文字全搜出来看一看。当时看《古文观止》,特别喜欢归有光、张岱的文章,觉得《古文观止》里收集的太少,就到处找,把他们的文章都过了一遍。后来发现,他们也就写了那三、四篇好的抒情文章,在这些东西里他们把天地人说清。正因为他们研究透了天地人,才能写出有意境的散文。就比如说,一个大土堆上只长一棵苗的时候,那棵苗肯定长得粗壮。所以每个作家都是这样,苏东坡更是这样。
贾平凹觉得,参透了天地人事万物,写抒情性散文就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做作、不媚情。“我主张不要专门做散文家,尤其抒情性散文,哪有多少情要抒呢?画家也是这样,所以有常画常不新的说法。”他说,“苏东坡到了民间,他壮大了抒发人生的感怀,领悟了人生的大意义,而进一步获得了文学的大自在。他在失意后,了解了自己的角色和处境,获得了人生的自由和文章。什么叫自由?就是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贾平凹看来,苏东坡的一生,用一句话说,就是曾经在高高山上站,也曾经在深深谷底行。苏东坡说过,“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其中“不合时宜”“独弹古调”完美了他的人格理想。
接下来,他说到了一个值得写作者深思的问题:不论当下发生了什么,人要获得自我。一般情况下任何事一发生,你先有感觉,再立即做出反应。如果你能了解这件事发生了,你做出了反应,这个时候你就获得了自我。如果有了“自我”,你就不会偏激,不会愤怒或痛苦。愤怒和痛苦都是你毫无意识时发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一旦来临,你都在“那里”,你都会“接纳”,而不是逃避。什么叫逃避?谴责是种逃避,辩护也是一种逃避。这就说到了在场主义,目前很多人写文章,人不在场,脑子也不在场。所以说,在场不在场是一回事,在场或到场做出反应是另一回事情。
他认为,在当下社会,到场或在场,是一种良知;到场或在场表达出任何愤怒和痛苦,是良知人群中的精英。文章写到这个地步就是相当好的了。而接纳自我的存在,是精英中的超越者,这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受了那么多苦难和失意之后,也就是很多苦难他都在场,但他的文章没有一句刻薄的话,没有一句愤怒的话,没有一句指责痛苦。中国人以天为上,以天为高。但现实中,常常不相信天,不相信生命。总是竞争、焦虑、嫉妒、恐惧。实际上这就阻止了天道运行,阻止了生命行走,而放下一切,让天运作,人就恢复一切本来正常的感知,恢复到自己的角色,就能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处境。
贾平凹对比说,西方的现代艺术以及后现代艺术,是以“自我”的发泄作为艺术源泉和创作动力,中国则是以修养构建一种“人格”。这种东西不是政治的,也不是概念的。是非理性的,但又离不开理性,带有群体性和积累性,是在建构这个群体性、积累性的理想过程中,建构个体的“自我”,在这种建构中完成自我。苏东坡之所以受到千年来中国人的推崇,就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而这种人格理想又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中。

dongzi 发表于 2021-9-27 09:14:26

贾平凹说贾平凹
人一生都是坎坷、悲苦的,试想有几个人不是这样呢?我做人的原则一是善良,二是宽厚;做事原则一是自信,二是坚持。以后恐怕还是这样,有老话讲:“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圣贤和大人尚且如此,我又能怎样呢?时间真快呀,人的一生干不了几件事,以后只要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努力把它写好,别的什么事都无所谓。



    我曾经想,如果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的可怕情景呢?当然,世界上也绝对不能尽是山石。到海边观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一统,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宇宙之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其赖以生存的价值。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却一片不同于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凰,可集天下色彩,但要是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而已。



    我对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30多年,但是我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农民。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是乌到骨头里的。所以要用忧郁的目光观察农村,体味农民的生活。我要用文字给故乡立碑。



    再告诉你们,世上都是卖什么就不吃什么。我临睡前的读物绝不是言情小说,而是武侠小说。在修改长篇小说《浮躁》的一个月里,我白日写作,晚上看武打录像,竟看了40多部!瞧见我书案上架的那柄开了刃的长剑吗?瞧见书架上挂的那副拳击手套吗?我需要的是一种刺激,一种力!我甚至发过誓,下一生一定要弃文从事体育。



    我上大学后读的书比较多,“四书五经”虽没有系统看过,但通读了《古文观止》。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如鲁迅、茅盾、沈从文等人的书都看过。相对而言,沈从文对我的影响更大一些,他的作品大气,我觉得我和他的气质相投合。我也喜欢张爱玲、三毛的散文,还喜欢略萨的《绿房子》。不知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林林总总的作家和作品中,有些作品正好撞击到你的灵与肉,让你顺畅地走进作家的心灵,而人人叫好的作品不一定能感动你。这就好比肉是好东西,但不一定人人都爱吃。



    我是1967年的初中畢业生,那时15岁。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翘着。我打不过人,常常被人揪了那撮毛儿打,但我能哭,村里人说我是刘备。



    那日到某校开会,去了那么多作家,主持人要我站起来让学生们看看。我站起来躬腰点头,掌声雷动。主持人又说:“同学们这么欢迎你,你站起来嘛!”我说:“我是站起来的呀!”主持人说:“噢,你个子低。”掌声更是雷动。

dongzi 发表于 2021-9-27 09:15:27

贾平凹:人这一生,都是半路出家的
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

当五十岁的时候,不,在四十岁之后,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性格为生命密码排列了定数,所以性格的发展就是整个命运的轨迹。

不晓得这一点,必然沦成弱者,弱者是使强用狠,是残忍的,同样也是徒劳的。我终于晓得了,我就是强者,强者是温柔的,于是我很幸福地过我的日子。

别人说我好话,我感谢人家,必要自问我是不是有他说的那样?遇人轻我,肯定是我无可重处。若有诽谤和诋毁,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在屋前种一片竹子不一定就清高,突然门前客人稀少,也不是远俗了,还是平平常常着好,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

——贾平凹 《五十大话》

图片

杭州的一个寺里有副门联,是:“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

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贾平凹《自在独行》

图片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 《自在独行》

图片

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贾平凹 《自在独行》

人活着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贾平凹 《画人记》

图片

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或无秩地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

人生的意义是在不可知中完满其生存的,人毕竟永远需要家庭,在有为中感到无为,在无为中去求得有为;为适应而未能适应,于不适应中觅找适应吧,有限的生命得到存在的完满,这就是活着的根本。

所以,还是不要论他人短长是非,也不必计较自己短长是非让人去论;不热羡,不怨恨,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走。这就是性格和命运。命运会教导我们心理平衡。

——贾平凹 《游戏人间》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

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

——贾平凹《废都》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贾平凹《对月》

图片

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

何必计较呢,遇人轻我,必定是我没有可重之处么,当然我不可能一辈子只拾破烂,可世上有多少人能慧眼识珠呢?

——贾平凹《 高兴》

我知道我的头顶有太阳,无论晴朗还是阴沉,而太阳总在。我也知道我能改变些东西,但我改变不了我的心,如同这山上草木四季变化而不变的是石头。

就像天空艰难刮落浮虚的酷霜让天空走向肃穆和安静,让我在你的庙里静心的修行边修边行。

——贾平凹 《带灯》

图片

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

——贾平凹《病相笔记》

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贾平凹《极花》

我看上的是至今仍不肯说出一句“我也爱你”的人。

——贾平凹《西路上》

图片

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

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

——贾平凹《送给大婚女儿的话节选》

在这个世上欺骗的事也太多了,真的也成假,假的也做了真,甚至自己也需要欺骗自己,我还不是常常这样?

——贾平凹《白夜》

图片

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

——贾平凹《带灯》

俗话讲人老了三个特征:怕死爱钱没瞌睡。

——贾平凹《秦腔》

人要是活着没用了,这世上就不留你了。

——贾平凹《极花》

dongzi 发表于 2021-9-27 09:19:32

贾平凹 | 人生道路上且行且歌且从容
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
   
问:您怎么理解新书《人生从容》这个书名,想传达怎样的人生观?

贾平凹: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从人生的态度来讲,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讲,他在各个生命段完成各个生命段的事情,比如说小时候就好好玩,当学生就好好读书,工作以后就把工作做好,到老年以后就过好老年生活,每个时段都应该是从容的。

但是从整个对人生命运的态度来讲,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不管坏事、挫折或者是好事情,尤其不好的事情到来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能是你面对它的态度,有了这个态度以后,对于突然而来的灾难,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对付。从这个意义来讲的“人生从容”,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问:您觉得人生从容是不是和年龄有关?

贾平凹:是的,这个从容从局部来讲,年龄大了,经的事情多了,他越来越从容了。但是他不是指年轻的时候从容,年轻的时候是奋斗的时候,该奋斗还是要奋斗。我讲的认识从容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即一旦人遇见任何事情,漫长的人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这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有在接受它的过程中形成这种心态,比较从容的一种心态,有了这种态度以后呢,都会有另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问:之前采访时,您说挺喜欢写散文,感觉散文更自在一些,比如《自在独行》《万物有灵》,年轻人也喜欢,对于喜欢您散文的年轻人,有什么想和他们说的?

贾平凹:从现实状况来讲还是喜欢写散文,散文篇幅短,不像长篇需要熬几年的时间。从具体情况来讲,这十几年都是在集中精力地写长篇,散文相对来说写少了。散文写得最多是我30多岁的时候,写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年轻,明显地,在年轻时候的创作和后边的创作还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有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见什么就想写什么,它追求那种很清新的东西、很优美的东西成分多一些。到年纪大了之后,零星地写些散文,那都是自己在生活中,人生几十年里面体悟到的东西,真正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这个时候写的东西它就不讲究章法,没有起承转合,技巧的东西更少了,更多的是自己的体会。和年轻的时候比起来,激情可能少了,感觉恐怕也不灵敏了,句子也不是很优美了,但是更多的是自己体会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年轻时和年纪大了之后写作的不同之处。


文学不能太迎合时尚

问:您之前在采访时说,人毕竟是社会人,谁要想活得随心所欲都挺难的,很多事不是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那您现在觉得如何才能摆脱俗世纷争做到自在独行和更加从容?

贾平凹:这个表面上看是个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正因为是人生吧,人生就是个痛苦的事情,既是短暂又是痛苦,但是既然成为人就要活下来,而人生整个活的内容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和人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

为什么我写小说呢,小说写日常、写生活,实际上就是写人和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活在一种关系之中,处理关系就是非常头疼的事情,别人和你讲一些道理吧,你不一定能体会到,只能自己在实际中磕磕碰碰地过来,你才能知道哪些应该做得好一些,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应该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正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人要活下来,就要尽量地把自己活得自在,这种说法看似矛盾的,但其实也是相对的一种东西。

什么叫人生经验?人生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总结出来的,通过刚才我前面谈的,还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不管遇到什么东西,你把态度摆正。这也是一个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

问:现在流行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您有关注过吗?有些作家称用这种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您考虑过短视频吗?

贾平凹:我知道这个情况,但我要补充一点,文学创作毕竟是个长远的东西,比如说出版方面为了销售,你可以这样那样,但总的来讲,文学还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有时也不能太迎合一些时尚的东西,作为一个作家来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作品做好,如果只是迎合一些时尚的东西,我估计都是不可能长久,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些是出版社的要求或者是作家本人的期望,可以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但我自己还是老老实实,我先把我自己的作品写好,至于能卖多少,那是出版的事情。

现在这个社会节奏特别快,任何观念,一时的观念都会过时的,所以说有时需要迎合市场,有时还是要警惕这方面的事情。

年轻时写得清浅但激情、幽默

问:网上一种说法是过了35岁找工作就特别难,而且特别容易被社会淘汰,站在您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是在贩卖焦虑?如果是,您对过了35岁的人有什么建议?

贾平凹:我自己是年龄大了,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像我这种20世纪50年代的人,大学毕业以后自然有很好的工作干,但那个时候的工作没有挑剔,把你分到哪就是哪。但现在,我接触的周围的年轻人特别焦虑,遇到的问题也特别多,面临着房子的问题、车子的问题、婚姻的问题,这生存的压力比我当年要多,因为现在的社会欲望特别强,不像当年有碗饭吃就可以了,现在大家都想吃大碗饭,吃最好的饭,所以说产生这些生存压力我能理解,也同情。至于说35岁寻不着工作,这方面我了解的情况不是很多,但我觉得作为人来讲,一生都在奋斗呢,其实到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一直前进着、奋斗着,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才肯定有用,保持着这个信念、这个态度,任何事情就不显得那么焦虑了,焦虑对应的词就是从容。

问:我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很多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中间有50年的时间跨度。现在你再回看当年的文章有什么感觉?

贾平凹:不管是散文写作还是小说写作,都有很多人问我到底喜欢年轻时写的作品还是年纪大了之后的作品。我认为不管是年轻时还是年纪大了后写的,对我来说,都是自己写的,不分先后,自己都很喜欢。

现在回想起来,年轻时候精力充沛,脑子灵活,特别敏感,写作欲望特别强烈,见啥就想写,有啥触动就想写。那个时候写得比较清浅一些,单纯一些,但充满激情的多一些,也写得幽默一些。

年纪大了以后,尤其是到了60岁左右,写的作品内容上更讲究是从自己生命中体验出来的东西,更注重生活中智慧的东西,不讲究起承转合、开头结尾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也存在一个不足,就是激情不够,不如年轻时候有激情。

我年轻读书的时候,喜欢一边读书一边拿个笔记本,把很多幽默的句子摘出来,或者有什么想法、体会都把它写出来。

我年轻时候的作品里面能摘录一些幽默的句子,到了老了之后,不讲究这些东西,完全变成一种说话的东西,自己体会的这种东西多了。年轻时生活中体会出来的东西少一些,都是受别人的启发,受什么触动,发一些感慨。也有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少年时自己说愁的这些东西,但老了之后说愁、说苦,是用另一种形式,另一种语调把它写出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178】贾平凹这样看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