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9-27 09:16:27

贾平凹:人这一生都是半路出家的

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
当五十岁的时候,不,在四十岁之后,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性格为生命密码排列了定数,所以性格的发展就是整个命运的轨迹。
不晓得这一点,必然沦成弱者,弱者是使强用狠,是残忍的,同样也是徒劳的。我终于晓得了,我就是强者,强者是温柔的,于是我很幸福地过我的日子。
别人说我好话,我感谢人家,必要自问我是不是有他说的那样?遇人轻我,肯定是我无可重处。若有诽谤和诋毁,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在屋前种一片竹子不一定就清高,突然门前客人稀少,也不是远俗了,还是平平常常着好,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
——贾平凹 《五十大话》
杭州的一个寺里有副门联,是:“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
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贾平凹《自在独行》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 《自在独行》
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贾平凹 《自在独行》
人活着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
——贾平凹 《画人记》
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或无秩地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
人生的意义是在不可知中完满其生存的,人毕竟永远需要家庭,在有为中感到无为,在无为中去求得有为;为适应而未能适应,于不适应中觅找适应吧,有限的生命得到存在的完满,这就是活着的根本。
所以,还是不要论他人短长是非,也不必计较自己短长是非让人去论;不热羡,不怨恨,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走。这就是性格和命运。命运会教导我们心理平衡。
——贾平凹 《游戏人间》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
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
——贾平凹《废都》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贾平凹《对月》
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
何必计较呢,遇人轻我,必定是我没有可重之处么,当然我不可能一辈子只拾破烂,可世上有多少人能慧眼识珠呢?
——贾平凹《 高兴》
我知道我的头顶有太阳,无论晴朗还是阴沉,而太阳总在。我也知道我能改变些东西,但我改变不了我的心,如同这山上草木四季变化而不变的是石头。
就像天空艰难刮落浮虚的酷霜让天空走向肃穆和安静,让我在你的庙里静心的修行边修边行。
——贾平凹 《带灯》
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
——贾平凹《病相笔记》
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贾平凹《极花》
我看上的是至今仍不肯说出一句“我也爱你”的人。
——贾平凹《西路上》
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
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
——贾平凹《送给大婚女儿的话节选》
在这个世上欺骗的事也太多了,真的也成假,假的也做了真,甚至自己也需要欺骗自己,我还不是常常这样?
——贾平凹《白夜》
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
——贾平凹《带灯》
俗话讲人老了三个特征:怕死爱钱没瞌睡。
——贾平凹《秦腔》
人要是活着没用了,这世上就不留你了。
——贾平凹《极花》

dongzi 发表于 2021-9-27 09:18:16

贾平凹 | 人生道路上且行且歌且从容
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

问:您怎么理解新书《人生从容》这个书名,想传达怎样的人生观?

贾平凹: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从人生的态度来讲,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讲,他在各个生命段完成各个生命段的事情,比如说小时候就好好玩,当学生就好好读书,工作以后就把工作做好,到老年以后就过好老年生活,每个时段都应该是从容的。

但是从整个对人生命运的态度来讲,有句话是这么讲的:不管坏事、挫折或者是好事情,尤其不好的事情到来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能是你面对它的态度,有了这个态度以后,对于突然而来的灾难,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对付。从这个意义来讲的“人生从容”,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问:您觉得人生从容是不是和年龄有关?

贾平凹:是的,这个从容从局部来讲,年龄大了,经的事情多了,他越来越从容了。但是他不是指年轻的时候从容,年轻的时候是奋斗的时候,该奋斗还是要奋斗。我讲的认识从容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即一旦人遇见任何事情,漫长的人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这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有在接受它的过程中形成这种心态,比较从容的一种心态,有了这种态度以后呢,都会有另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问:之前采访时,您说挺喜欢写散文,感觉散文更自在一些,比如《自在独行》《万物有灵》,年轻人也喜欢,对于喜欢您散文的年轻人,有什么想和他们说的?

贾平凹:从现实状况来讲还是喜欢写散文,散文篇幅短,不像长篇需要熬几年的时间。从具体情况来讲,这十几年都是在集中精力地写长篇,散文相对来说写少了。散文写得最多是我30多岁的时候,写的都是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年轻,明显地,在年轻时候的创作和后边的创作还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有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见什么就想写什么,它追求那种很清新的东西、很优美的东西成分多一些。到年纪大了之后,零星地写些散文,那都是自己在生活中,人生几十年里面体悟到的东西,真正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这个时候写的东西它就不讲究章法,没有起承转合,技巧的东西更少了,更多的是自己的体会。和年轻的时候比起来,激情可能少了,感觉恐怕也不灵敏了,句子也不是很优美了,但是更多的是自己体会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年轻时和年纪大了之后写作的不同之处。

文学不能太迎合时尚

问:您之前在采访时说,人毕竟是社会人,谁要想活得随心所欲都挺难的,很多事不是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那您现在觉得如何才能摆脱俗世纷争做到自在独行和更加从容?

贾平凹:这个表面上看是个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正因为是人生吧,人生就是个痛苦的事情,既是短暂又是痛苦,但是既然成为人就要活下来,而人生整个活的内容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和人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

为什么我写小说呢,小说写日常、写生活,实际上就是写人和人的关系。每个人都活在一种关系之中,处理关系就是非常头疼的事情,别人和你讲一些道理吧,你不一定能体会到,只能自己在实际中磕磕碰碰地过来,你才能知道哪些应该做得好一些,哪些是做得不好的,应该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正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人要活下来,就要尽量地把自己活得自在,这种说法看似矛盾的,但其实也是相对的一种东西。

什么叫人生经验?人生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总结出来的,通过刚才我前面谈的,还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不管遇到什么东西,你把态度摆正。这也是一个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

问:现在流行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您有关注过吗?有些作家称用这种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您考虑过短视频吗?

贾平凹:我知道这个情况,但我要补充一点,文学创作毕竟是个长远的东西,比如说出版方面为了销售,你可以这样那样,但总的来讲,文学还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有时也不能太迎合一些时尚的东西,作为一个作家来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作品做好,如果只是迎合一些时尚的东西,我估计都是不可能长久,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些是出版社的要求或者是作家本人的期望,可以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但我自己还是老老实实,我先把我自己的作品写好,至于能卖多少,那是出版的事情。

现在这个社会节奏特别快,任何观念,一时的观念都会过时的,所以说有时需要迎合市场,有时还是要警惕这方面的事情。

年轻时写得清浅但激情、幽默

问:网上一种说法是过了35岁找工作就特别难,而且特别容易被社会淘汰,站在您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是在贩卖焦虑?如果是,您对过了35岁的人有什么建议?

贾平凹:我自己是年龄大了,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像我这种20世纪50年代的人,大学毕业以后自然有很好的工作干,但那个时候的工作没有挑剔,把你分到哪就是哪。但现在,我接触的周围的年轻人特别焦虑,遇到的问题也特别多,面临着房子的问题、车子的问题、婚姻的问题,这生存的压力比我当年要多,因为现在的社会欲望特别强,不像当年有碗饭吃就可以了,现在大家都想吃大碗饭,吃最好的饭,所以说产生这些生存压力我能理解,也同情。至于说35岁寻不着工作,这方面我了解的情况不是很多,但我觉得作为人来讲,一生都在奋斗呢,其实到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你一直前进着、奋斗着,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才肯定有用,保持着这个信念、这个态度,任何事情就不显得那么焦虑了,焦虑对应的词就是从容。

问:我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很多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中间有50年的时间跨度。现在你再回看当年的文章有什么感觉?

贾平凹:不管是散文写作还是小说写作,都有很多人问我到底喜欢年轻时写的作品还是年纪大了之后的作品。我认为不管是年轻时还是年纪大了后写的,对我来说,都是自己写的,不分先后,自己都很喜欢。

现在回想起来,年轻时候精力充沛,脑子灵活,特别敏感,写作欲望特别强烈,见啥就想写,有啥触动就想写。那个时候写得比较清浅一些,单纯一些,但充满激情的多一些,也写得幽默一些。

年纪大了以后,尤其是到了60岁左右,写的作品内容上更讲究是从自己生命中体验出来的东西,更注重生活中智慧的东西,不讲究起承转合、开头结尾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也存在一个不足,就是激情不够,不如年轻时候有激情。

我年轻读书的时候,喜欢一边读书一边拿个笔记本,把很多幽默的句子摘出来,或者有什么想法、体会都把它写出来。

我年轻时候的作品里面能摘录一些幽默的句子,到了老了之后,不讲究这些东西,完全变成一种说话的东西,自己体会的这种东西多了。年轻时生活中体会出来的东西少一些,都是受别人的启发,受什么触动,发一些感慨。也有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少年时自己说愁的这些东西,但老了之后说愁、说苦,是用另一种形式,另一种语调把它写出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平凹:人这一生都是半路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