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
山因水而秀,地凭人闻名。当峻山、秀水、名人汇聚在一起,那么,地,将会名声大噪。高平寺庄镇的山底村,就是这样的一方地。山底村,俗名叫山圪底村,四面环山,一面临河。山是精卫填海故事里的发鸠山,水是丹河的源头——山底河,这里一年四季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是个宜居的秀美小山村。 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不以人争,不为世恶,世世代代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是一个地道的世外桃源。
一场战争,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一个壮士,使山村千古留名。在上个世纪的解放战争和卫国战争中,山底村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他就是被朝鲜人民政府主席金日成授予“中华男儿”称号,被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切接见过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崔建国。
崔建国(1926.11——1994.12)乳名土生,山西高平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42年为躲避大饥荒,土生独自来到屯留、沁源一带为别人放牛、耕田,还学过打铁。1946年土生在沁源县参军,更名崔建国,在刘邓大军9纵26旅当战士。1948年入党。历经洛阳、淮海、渡江、剿匪等战役,屡立战功,升任排长。朝鲜战争爆发后,随15军入朝作战,屡建奇功,得到朝鲜国家主席称赞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事迹曾被人民日报报道,并印成连环画册广为流传。
归国后,他成为军队重点培养对象,预派往苏联军事学院深造。崔建国诚恳地说,我大字不识几个,听见洋文就头疼,还是回乡务农吧。几经申请,组织上于1955年批准他回乡探亲,在1957年批准他转业到湖北省黄石市南湖农场、畜牧场从事农牧业生产工作。
自1946年到1955年,他离开十年后 回到家乡。在家乡,崔建国从不摆架子,每每遇见熟人,总是敬上香烟,嘘寒问暖,有说有笑,一副和善可亲的样子。转业到湖北,在任农场、畜牧场场长期间,他总想着办法发展生产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曾几次亲临家乡,把家乡的优种牛羊购入湖北黄石,为当地人民提供优质肉源和奶源,推动了 两地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崔建国的务实作风得到许多国家重要领导的称赞和表扬,他的生活态度也广为人们所推崇。他脚踏实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严格要求子女,从不搞特殊化。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兢兢业业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传承着一代军人优良的传统与作风。每次回到家乡,他都应邀到多个单位、学校义务演讲战斗故事,把和平、正义的精神和思想栽培到家乡的土地上。
1994年12月,一代英雄在湖北黄石市去世了。作为崔建国的后人,儿子崔保卫把英雄生前用过的许多遗物捐献给了国家。2000年崔保卫回乡探亲时,又把家里保存的许多遗物捐献给了当地政府,把悬挂在崔建国故居大门上的一块“人民功臣”牌匾送到晋城市烈士陵园博物馆收藏,把最珍贵的一张在中南海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以及许多立功人员的合影相片,一张崔建国佩戴军功章的半身相片,交给了相关人员保管。崔保卫说,国家给了我父亲这么多荣誉,我们应该把这些象征荣誉的物品交还国家。
2021年,高平市政府为了保护英雄的故居,提出在其原址上修建一座红色教育基地,崔建国的子女们都爽快地答应了,并无偿地把故居交由当地政府经管。用子女们的话说,家乡是我们的根,根在,心就在。王进国 精神永存! 根在,心就在。写得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