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221】做标题,该如何“拎点”
一、何为“拎点”“拎点”,就是做题时把稿子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点”找出来放在标题上。这种“拎其一点”做题法,目的是把新闻点告知于读者,同时也为了避免求全、标题的文字膨胀。请看下面的实例——例1: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日本《产经新闻》2021年10月7日报道
这篇报道载于《参考消息》报,介绍了北京紧锣密鼓筹备冬奥会的情况,涉及内容较多,篇幅不短。但由于标题做得吸引人,阅读者不少,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纵观全文可以发现,记者用“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这句话做标题,来源于采访时一位马姓出租车司机的原话:“这里有时候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我早上出门时还没有的路,晚上回家就出现了。”记者用出租车司机的话做标题,生动、具体,颇有说服力。且标题做得很短,吸引人。例2:香港“向北走”——新加坡《联合早报》2021年10月6日文章
这个标题更短了,只有5个字。简洁、生动、形象。这篇文章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月6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要建设一个北部都会区”计划切入,介绍了“北部都会区”是什么概念,描述了香港开阜以来的历史沿革和今后建设的蓝图。文章写道:“如果说过去香港的发展是‘向南集中’,未来的发展重点则将是‘向北对接’。香港分析人士受访时,纷纷称之为‘向北走’。”文章作者将“香港‘向北走’”这句话拎出来做标题,可谓匠心独运。例3:中国云南建“大象食堂” 保护农田和村民——德国电视一台网站2021年10月10日文章
这个标题中的“建‘大象食堂’”一词,是稿子中的一个“点”。稿子中写道:“村民们在一些大象定居点的边缘设立缓冲区,他们称之为‘大象食堂’,在那里种植额外的、大象喜食的芭蕉等。当大象在这些‘食堂’里觅食时,村民可以进入安全地带。”
作者将村民们所说的“大象食堂”上题,这个“点”拎得好。
二、“拎点”拎什么?
综观以上3个标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有益的启示:1、“拎点”要拎出主要之点。一篇稿子里会有不少新闻点;就事实来说,也有主要新闻事实和次要新闻事实之分。但做题时不可能都上题,那样文字就会膨胀起来,题不将题了。因此说,做题就要善于“拎点”,即把最主要的新闻点找出来、“拎出来”上题。上面所说的“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香港‘往北走’”、“ 中国云南建‘大象食堂’ 保护农田和村民”的3个标题,都把稿子里的主要之点拎出来了。通过这3个标题,人们就可以一下子抓住新闻点,进而看完全文。
2、“拎点”要拎出有意思之点。上面三文的记者都善于从受访人说的话中拎出有意思的话上题。“往北走”、“大象食堂”,这些话语来自受访者之口,既生动又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有些记者编辑还不大善于做到这一点。做题时总想着找点“正规”、“严谨”的词儿上题。其实那样的标题,还不如带有“有意思之点”的标题叫座。
3、“拎点”要拎出实实在在的内容。实题者,乃有实实在在内容之谓。“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香港‘往北走’”、“大象食堂”,这些标题多实在啊!让人一看就喜欢。由此我在想(恕我直言),如果让我们有些记者编辑做这个题,十有八九会做“虚题”。比如例1的题,有可能做成“北京加快筹备冬奥会”,或“北京冬奥会筹备加速”等。例2的题,有可能做成“聚焦发展 为香港勾画未来”、“香港明天的蓝图来了”等。不是说上面的标题不行,表达的意思都很好,但失之于“虚”、失之于“空”。相比之下,如“香港‘往北走’”这个标题,有实际内容,且鲜明有力。
4、“拎点”要字少意多。看了以上三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全面”?担心是否挂一漏万?这是不必要的。例1题有9个字,例2题5个字,字数都很少,但表达的意思是丰富的。不要以为字数少就难于吸引人,其实恰恰相反,字数少倒能把人的眼球“抓住了”。你看这两个题,很多人看了都想看正文。为何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一看“一天就能修完一条路”这样的标题,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呢?也许马上就会想“这是说的哪儿啊?”、“这么快的速度啊!”一看“香港‘往北走’”这个标题,马上也会想“往北走,这是什么意思?”“香港为何往北走啊?”读者的心理反应,说明这两个题的文字虽少但含有悬念,使人产生了欲看、要看的要求。
小结语
做标题是一门艺术,其中有不少的“道道”可探究,比如“拎点做题”就是一个“道道”。当然做题的“道道”还有很多,但“拎点”是首先要做到的。只有把“新闻点”拎准、拎好,标题才能生色,才能吸引更多读者,扩大传播效果。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做标题是一门艺术。
拎出实实在在的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