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10-18 08:54:35

【写作课--224】诗眼——点睛之笔铸诗魂

作者/诗者剑胆琴心


成语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绘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主旨,使內容生动传神。诗歌创作也是一样,如果在诗的"诗眼"之上,妙用"点睛"一字,也会光芒四射,铸就一首诗的诗魂。


《夜》是诗人海子的一首诗:“夜黑漆漆, 有水的村庄/鸟叫不停, 浅沙下荸荠/那果实在地下长大象哑子叫门/鱼群悄悄潜行如同在一个做梦少女怀中/那时刻有位母亲昙花一现/鸟叫不定, 仿佛村子如一颗小鸟的嘴唇/鸟叫不定而小鸟没有嘴唇/你是夜晚的一部分 谁是黑夜的母亲/那夜晚在门前长大象哑子叫门/鸟叫不定象小鸟奉献给黑夜的嘴唇/在门外黑夜的嘴唇/写下了你的姓名”。笔者初读起这首诗的时侯,并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些什么。然而,把这些诗句放在标题“夜”的后面去阅读,便感觉该诗笔墨简约,清鲜细腻,诗意浓浓,诗人那种急于倾诉的心潮一泄无遗。如果缺少了这个"夜"字,这首诗便不成其一首诗了。


顾城的诗《一代人》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是一种绝望与恐惧的色彩,但顾城将它赋予了"寻找光明"的颜色,犹如黑夜见到明灯,黑色反而变得鲜亮起来。黑夜与光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幅立体版画,整首诗的意境便完美了。显然,"黑"字是此诗的"点睛"之笔,如果没有这个“黑”字,把诗写成“夜给了我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便会变得索然无味,不会产生如此惊心动魂的效果了。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女诗人余秀华的成名作。这首诗之所以成功,得益于这个"睡"字。如果试用“爱”字置换这首诗中的“睡”字,把标题变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爱你》,把诗句变为"其实,爱你和被你爱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爱你","我是把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爱你"等等,应该也是一首不错的诗。但仔细比较将"睡"字改为"爱"字后,整首诗比较含蓄、隐喻,充满装饰的色彩。正是这个"睡"字,更赤裸而不是掩饰、直白而不是婉转地表达了火热的情感,诗的语言和意境似流星雨般地灿烂,使她的这首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中,就像把一个女将军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显目",具有炫目的视觉冲击,使读者为之动容。一字"点睛"在诗歌剁创作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诗歌中的诗眼该如何掌握?
文化渴乐


诗歌中的诗眼该如何掌握?首先你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诗眼,然后你必须拥有缔造诗眼的语感和烘托诗眼的语境。


(1)诗眼是整首诗的灵魂,而不是一句话的句眼。它需要一个恰当的位置,然后用优美的语境去烘托起来,有鹤立鸡群、百鸟朝凤之感觉方为诗眼。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还是他的诗,但语句改变了顺序,原诗句从最后最后一句读起。诗眼依旧是诗眼,光芒犹在,毫不逊色。原因是纵横承接它的语境没变,这就是语境烘托出来的语眼缔造技巧的魅力。


(2)建立在语境上面的语感。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实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说这话的意思,要想写点东西必须要有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敏感什么感受,什么性质又不好定义。无非是怕语言生涩难懂,逻辑混乱,读者不能入诗罢了。人家是谦虚,咱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我们看臧克家在写《难民》一诗时是如何炼句的。第一句:日头坠在乌鸦巢里,第二句……


a、黄昏里搧动着归鸦的翅膀
b、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c、黄昏还没融尽归鸦的翅膀


这是臧克家《难民》一诗首句和第二句对景物的描述。黄昏苍幕时分,景物模糊朦胧,怎么才能交代清楚这句诗的含义是作者的事,读者产生语言感受,如临其境才是合适的表达语言。“搧动着”,“还辨得出”,“还没融尽”都是这句诗的句眼,前两个是定语,最后一个是模糊了的概念,三句诗都出自臧克家,定稿用的是第三句。就是那种状态,至于到底什么状态,作者的意思是每个人对黄昏时分的认知不同,我所描写的就是和你看到的大致一样。这样的处理手法不至于出现作者沉醉在诗里,读者欢乐在诗外。所以语感这东西,作者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同时也要让读者明白你在说什么,从而产生“语感交流”。作者用语感表达,读者用语感吟诵。


(3)驱动语感去缔造经典的语境。语境是诗歌整体的语言环境,首先用语感熔炼过的多个词或者多句诗,然后围绕中心展开,这个中心即问题中的诗眼,当语境上下承接,左右联合,一首诗的大致轮廓形成。


《成功的花》——冰心


成功的花
人们之惊慕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成功的花》作为这首诗的灵魂或又称为诗眼,单就这四个字什么也说明不了,当她被语境氛围衬托以后就变成一朵惊艳的花了,语境加力从“惊慕”开始,接着回望奋斗的艰苦和牺牲的青春,每一句诗都经过语感浸润形成独立的语境个体,当所有符合诗眼的语境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诗的灵魂就全部体现在诗眼上面了。成功与否由语境质量决定。
结论:1、语感是诗歌作者的基本能力。2、语境是诗歌作者的技巧体现。3、诗眼是诗歌的灵魂,是作者内心视力的结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224】诗眼——点睛之笔铸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