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10-26 09:39:04

【写作课--245】夏老师推荐阅读:写好打动读者的第一句话:导语

许 林 / 撰文、供图
  千万记住,如果你的第一句话不能打动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读者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放弃阅读。这是美国报业大王豪斯特的话。
  导语太重要了。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泓冰《苦难和光荣》的导语是这样写的:说实在的,翻开沈阳出版社的这本书时,我是有些漫不经心的。可是,我却不期然地被一排密集的情感子弹击中了,傻了。
  1995年9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文章《汉斯·希伯  一个不该陌生的名字》导语:宛如碰上了磁石,第一眼看到你,就被吸引住,不由得走近些,再近些……
  这两段导语都具有感人的力量,吸引人把文章阅读下去,我读后抄在卡片上,时不时翻出来温习。
  我写文章也注重导语。


  例如1990年1月2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编采业务》上的文章《历史瞬间的准确把握》,我这样写第一句话:东方、西方,两双巨手正在同时向一起伸去,即将握到一起尚有一段距离的刹那间,记者按下了快门——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画面产生了。这就是刚刚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的邓小平同志与美国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会见时的一幕(上图)。


  1995年第5期《新闻战线》刊登我的文章《不能忘却的影展》(上图),导语是:没有开幕式,没有剪彩,没有饭局,更没有误餐费和纪念品,但却拥有许许多多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的观众,“历史不会忘记——已故摄影记者作品联展”虽然在北京美术馆只展出4天(1994年12月3日-6日),却震动了京都,波及到全国,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回味、议论和思考。


  1999年7月31日《编采业务》发表我的文章《热天里的冷盘》(上图)导语是:北京的6月虽然骄阳似火,可人民日报经济版的版面却悄然发生着变化,像是热天里餐桌上的冷盘,给人以清爽可口的快感。


  199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目击牛虎斗》(上图)导语:本以为“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过是一种比喻罢了,然而,当我有幸于8月在哈尔滨市松北新区东北虎林园观看了一次牛与老虎相斗的实况,并且目睹了牛把老虎赶回草丛的事实后,对“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却有了新的认识。
  说句题外话,见报文章只字未动,但标题被修改为《目击牛斗虎》。我一直不赞成这样改动,因为牛的天性怕老虎,牠不会主动去“斗”虎,这组照片里的“斗”,是牛本能的自卫行为。进一步说,“牛虎斗”有不知胜负的悬念,“牛斗虎”悬念暗淡了。所以,还是我的原标题《目击牛虎斗》妥当。
  有的时候,作者原文的导语写的不错,但是,编辑修改后不如原导语。这时,如果尚未发表,作者可以与编者沟通协商,恢复原文导语,如果已经发表,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
  例如2020年3月,人民日报“金台唱晚”发布了我的微信《北京疫情防控生活点滴》,原文导语是这样写的:2020年全国人民戴口罩不敢出家门,必将成为人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推送这篇文章时被编辑改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成为人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把前半句形象化语言,改成了文件化语言(上图)。推送前编辑没有告诉我。
  看到后我同编辑交流,指出导语最好不用文件式语言,而多用形象化语言,她非常同意,表示可以改。但目前的微信操作程序,发布后只能修改一处,而文章后面还有一处的改动比开头重要一些,我只好请她恢复了后面的原文,放弃了导语的复原,这件事多少有点遗憾。
  2020年11月4日“金台唱晚”推送我的《追思好人袁毅平》,保留了原导语:2020年9月16日17时30分,94岁的袁毅平老走了。噩耗传来,我思绪万千,袁毅平老师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眼前……
  国际知名新闻传播学者杰克·海敦说:“导语需要你付出最大的力量,它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
  另一位新闻传播学者赫伯特·黑德说,“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我将牢记这些学者的经典论述,力争把第一句话写的更具吸引力,奉献给读者,引导阅读。

作者简介:许  林,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论与学术委员会委员,视觉中国编辑部原高级编审。

ZX68 发表于 2021-10-26 11:15:12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学习推荐美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245】夏老师推荐阅读:写好打动读者的第一句话: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