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产融合力,书写绿色发展传奇
11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商业可持续的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路径,推动建设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其中《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金融产品,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碳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碳金融服务。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市场,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关切重点,也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内容。今夏全球异常气候和今冬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全球性的能源荒也给世界敲响了必须快速启动绿色发展的警钟。
今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指导意见》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产融合作的系统动能。传统产业要实现生态优先转型,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构建成熟的绿色产融合作机制。近现代工业(产业)的基础是金融,金融是产业血脉,无金融滋养则产业难存。绿色产业(工业)要发展,除了政策面发展方向的确立、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就是通过金融的有序引导——节制甚至阻住流向传统产业的资金流,为绿色低碳产业注入资金,形成绿色产业合作机制,既促使传统产业向生态优先转型,又构筑新型绿色工业基础,从而使绿色工业成为市场主流。
绿色产融机制即产业和金融两个方向的积极互动,形成产业和金融各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不断聚集。产业范畴,通过绿色金融的引导与扶持,让市场主体都走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道上,让一些行业标杆企业成为碳减排典范,通过绿色产融机制形成绿色供给侧合力,有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产业与金融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产融机制既要聚力打造绿色供给侧,社会层面也需要形成绿色生态消费端。简言之,从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都要进行全方位更新。只有当生态文明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成为日常习惯甚至引领时尚时,消费端就会对供给侧形成生态倒逼和绿色激励。
《指导意见》通过政策引导,通过产业合作机制为绿色工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场先行——传统产业要有生态优先的使命感,更要有绿色发展的紧迫感,新能源、新材料引发应用以及引入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等新技术载体,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确立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必须如期完成,这不仅攸关中国的大国责任,更关乎中国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国内外主流机构预测,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7.5万亿元。“烧钱”买粗放增长不可持续,投入巨资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则前途可期。因为这对各路资金都形成了强烈的刺激,引发风口潮涌,这就是绿色金融的活力和动力所在。
产融活力释放,绿色发展可期。(张敬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