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开创文物保护新局面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首次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规划》把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显著的位置,设置了专门篇章并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是文明古国,文物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为深化科技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形势下,要加大科技基础投入,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蓬勃发展。
要加大文物科技基础投入,厚植文物事业发展的沃土。 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相对起步较晚、底子薄,要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与重点科学问题,部署基础研究重点任务,着力构建符合我国文物资源特点的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理论体系。政府要加大文物科技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要围绕文物事业发展方向,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多学科合作,提升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要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源头活水作用,引导科研机构聚焦文物保护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文物考古项目和国际文物考古合作项目。要支持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骨干企业对接合作,加快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创新。要赋予文物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文物科技基础研究取得成效。
要突破文物科技关键技术,激发文物事业发展的活力。 要面向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等研发任务,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工艺、装备和集成技术。要着力推进文物科技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构建自主可控、先进可靠、开放兼容、结构合理的现代文物科技体系,加快提升文物科技现代化水平。要研究文物资源保护规划关键技术,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梳理文物资源与保护空间,建立文物保护协调机制,将文物保护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抓手。要开展文物展示传播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再现文物,借助于数字化手段激活文物的历史场景,激发文物的历史价值,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文物,使文物展示传播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文物、保护文物的局面。
要构建文物科技发展体系,开创文物事业发展的未来。 要全面优化文物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把技术供给提升与行业需求结合起来。要优化现有文物科技结构,打造行业平台,大力发展民间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和水平,培育国家级文物科技创新基地,依托重点企业、园区等载体开展文物科技创新。要建立文物科技跨学科、跨部门的融合创新机制,树立开放、包容的理念,不断推进文物事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创新。要积极探索新理念、新场景、新平台与文物事业的融合方式,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考古、文物保护工程、文物数字化、预防性保护、火灾防控、洪涝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应用,以标准化助推文物事业转型升级,以标准化建设培育文物事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为政之要,重在落实。《规划》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全链条”布局,做好贯彻落实仍需加倍努力。以发展的沃土、创新的活力引领美好的未来,就必定能守护好一件件珍贵文物,使之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赵翰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