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11-13 09:06:30

【写作课--299】克服“现贩现卖” 突破写作“瓶颈”

在写作中,尤其是在新闻写作中,容易发生“现贩现卖”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多次,形成习惯,习以为常,写作也就出现了“瓶颈”期。
“现贩现卖”的主要表现为:参加完一个新闻发布会或参加别的会议,照着新闻通稿改几笔就发稿,接着,又去赶下一场会议了。还有,采访一个人和一件事,就是回单位后把采访记录稿整理一下就发表了。
在这种“现贩现卖”的写作状况下,有的作品纯粹是为了交差,有的是为了追求数量,作品缺乏新意,也缺少深度。
产生写作“现贩现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突破写作“瓶颈”?
写作不能光追求数量
产生写作“现贩现卖”的主要原因是写作者只追求作品数量,不追求质量,认为发稿量是考核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至于稿件质量,众口难调,不必多加理会,作品数量是多了,自然会有几篇不错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速度是快了,但是质量不高,精品更少。有一位老记者说:“一天的报纸只要有一两篇可读的东西,读者就满意了,可惜有时一篇也没有。”这话道出了读者对作品质量的期盼,应当成为写作者的行动指南。
写作应当有计划性
写作者的工作缺少计划性也是造成“现贩现卖”的原因之一。有人每天忙忙碌碌,四处奔波,而没有制定一个中期的和长期的写作计划。比如,准备在哪个方面重点突破?准备写哪几篇有深度的报道?准备成为哪一行业的报道行家?都缺少通盘考虑。
只有把短期的写作任务与中长期的计划结合起来,才能有目标地积累材料,研究问题,步子扎实,形成自己的观点与风格。
在写作中,策划应当是一项重头戏,要先行一步。如何拓宽写作领域?如何丰富写作内容?如何组织实施写作计划?都应当有一个安排。“现贩现卖”只是临时的状态,而要进入良性循环,必须有策划,有选题,有连续报道。这样的写作,其作品必然是扎实的、有见解的。
知识是写作的基础
学习不够,知识积累不够,容易造成“现贩现卖”的状况。写作中需要联想,需要背景材料,需要安排结构,需要优美的词句,这些都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才能获得。
有的写作者发了一些稿件后,便沾沾自喜,“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认为自己是写作天才,不学习也能过得去,还有的借口工作忙,没时间学习。这样一天一天过下去,必然是储备知识用尽,跟不上时代步伐,写出来的作品只能停留在大路货的水平。
基础知识就是盖楼房的地基,地基打得不牢靠,房子就盖不高,甚至会倒塌。从古至今,优秀的作家都是知识十分丰富的人。我们熟知的新闻界优秀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戈公振、邹韬奋、张季鸾、胡敬之、王芸生、范长江、徐铸成、赵超构、穆青等,都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
多思方能突破“瓶颈”
思考能力不够,写作者的脑子还不够勤快,想问题想得不深,想得不透,不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只能“现贩现卖”,没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作品中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是十分重要的。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有明确态度,不可人云亦云。这与作者掌握辩证唯物论的水平有关。只有具备分析、辨别、综合、判断的能力,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新意、胜人一筹的文章。
如果有人一时写作水平停滞,不能突破“瓶颈”,这时就需要多分析别人的文章为什么能够受欢迎,从标题、结构、开头、结尾、立意细加分析思考,见人之长,补己之短,拓展自己的选题与思维能力。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多选几个入手的角度,反复比较后,选一个最满意的角度入手,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要改变写作中“现贩现卖”的状况,就必须脑子中有精品意识,对自己的写作有一个中长期计划,平时抽时间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这样几年下来,作品的面貌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写作水平就能突破“瓶颈”,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姚赣南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299】克服“现贩现卖” 突破写作“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