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11-13 09:09:30

【写作课--300】怎样写好专访?

专访是与一般消息、通讯不同的一种新闻形式。
专访的特点是就某个问题或对某个人进行采访,既要“专”,又要“访”。即内容要有专题性、专门性,访谈要有问有答,相得益彰。
专访的内容可以是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也可以讲述成功经验、倾诉人生故事。不论是什么内容,记者都要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这项工作,在“访”中交谈,从谈话中获取材料,写出独家新闻。

图 张修东
怎样才能做好专访呢?我们以人民日报记者刘衡写的《“妈妈教我放鸭子”----记湖北沔阳县彭场公社陈恵容的谈话》为例来加以说明。
《“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发表在198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上。除开头几行字用的是第三人称,其余文字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细读此文,可以看出,专访的写法主要应当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加强针对性、准备要充分 、紧紧扣主题、突出现场感。
写专访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好采访对象与内容。专访的题材与由头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热点人物,来源于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这是开展人物专访的第一步,也是人物专访最重要的一环。这个人值不值得采访?他的事迹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能否引起读者关注?写出来的稿件能对人有什么启发?这是重点。
《“妈妈教我放鸭子”》采访的当时是全国最小的妇女代表、全国最小的“三八”红旗手、年仅18岁的放鸭农民陈惠容。一看这些特点,就让人感到有故事,值得采访。
记者把陈恵容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后,列出了具体的采访提纲,拟定一些准备提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临场发挥),带着问题去采访,从问题中去找答案。从陈恵容的谈话内容中可以看出,记者至少提了以下这些问题:
你一年收入九千几,哪里学来的本事啊?
你开始放鴨子时,有什么心理负担?
鸭子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你妈妈怎样告诉你的?
你一个人在野外放鸭子,不害怕吗?
……
由于问题准备得充分,谈话就顺畅。
二是要尽可能地收集好采访对象的原始资料。可以通过图书、上网、他人介绍等多种方式,在采访前弄清楚采访对象的年龄、爱好、专业、成就、著作、经验等背景材料。这样,在采访交谈时就不会尴尬,不会无话可谈,便于融洽交流,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
《“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的作者对陈惠容的基本情况是了解的,对农村生活的基本情况也是了解的,对鸭子的生活习性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写出来的文字就很具体,很有生活气息。
此外,硬件上的准备也要充分,如:照相机(必要时摄像机)、录音设备、笔记本,以及得体的服装、鞋帽。准备好这些,与采访对象约好时间、地点,你就可以出发了。
三是在访谈的过程中始终要围绕主题,紧扣主题,切不可偏离大的方向。即使有些细节采访,也要为主题服务。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入角色,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说出心里话和“金句”。记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采访读者未知而想知道的信息,这样的专访才有可读性,才有吸引力。
《“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的作者引导陈恵容说出了放鸭子从“怕丑”到“自豪”的转变,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让读者读完专访,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年轻的“三八”红旗手,能记住她的神态与语言,看到了她身上好学上进、勤劳致富他的闪光点,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因此,这篇专访就成功了。
同时,人物专访最好能附上图片。
四是专访要有新闻性和现场感,不能写成历史故事。背景材料可以用,但不宜多,主要谈的是现实问题。稿件要使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带着感情色彩,记者与采访对象同步进入角色,与当事人共呼吸,同感受。
专访的写作可以运用叙述、对话、白描、抒情、议论等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的现场感很强,读后眼前会出现赶鸭姑娘的形象,也会出现各种鸭子的形象:“年轻的鸭子喜欢打扮,穿得五颜六色、花里胡哨”“年老的鸭子灰不溜秋、老里老气”“公鸭体格魁伟,毛色鲜艳;母鸭小巧玲珑,十分朴素”“鸭子知道害怕,碰到陡坡,只要超过45度,不敢上,也不敢下,连忙弯路走”“鸭子还知道害臊”……这是多么形象的描写啊!
《“妈妈教我放鸭子”》全文基本上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使人感到亲切,但这种写法有难以驾驭的一面。专访更多的是运用的问答式的写法,或用第三人称写法,有的用解读式的或散文式的写法,都是可以的。

(作者姚赣南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300】怎样写好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