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304】看题、赏题、改题
每天看报刷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题。看的标题多了,自然对其有所品评。哪个题好?哪个题一般?哪个题差点意思?这个题能否改一改……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些文字——
看到好标题,免不了多看几眼、摘录下来,不时品赏一番。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
古老与年轻携手 、传统与现代交融,乌镇戏剧节——
水巷里 橹声慢 戏正浓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9日第14版
点评:
肩题、主题相配合,形象生动描绘出了乌镇戏剧节的盛景。
主题9个字,托出了具体的情境,别具一格。
例2:
走过,路过,别留下太多碳足迹
——《参考消息》2021年11月5日第7版
点评:
温和、亲切的口吻,说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经常看看人家如何改标题,琢磨其中的意味,挺有意思。
例1:
2018年12月5日《北京日报》刊出评论文章,标题是《体检机构是时候“扫黑打假”了》。
201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转发此文章时,把标题改为《给体检机构来一次“体检”》。
点评:
应该说,这两个标题都不错。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给人印象深刻!做标题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然,若要问,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呢?依笔者管见,还是人民日报改的标题:《给体检机构来一次“体检”》更好一些。
为何?
一、有味。该题中“体检”一词出现两次,呈反复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味道!
二、幽默。体检机构本是为人们检查身体的,它怎么也该“体检”了呢?这其中有何名堂?让人琢磨一番,幽默,有趣。
针砭时弊的评论,应当配以一针见血的标题,以此来显示棱角,吸引受众。然有时候也需要来一点“幽默,有趣”的标题,往往也能达到如此的效果。比如上面所说的这个标题,就是如此。
例2:
《环球时报》第5版经常摘登外电文章。看看版面上的标题,再看看外电中的原标题,两相比较一下,琢磨其中意味挺有收获。
原题: 中国教育改革引发房价骤降
扩大的学区降低名校附近的房价(副题)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2021年10月28日文章
改题:
教改刺破高价学区房泡沫
——《环球时报》2021年10月30日第06版
点评:
原题较长,改后的标题简短、明确。特别是“刺破”一词用得好,“刺破……泡沫”,形象生动。
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看见一些标题有改进的空间,于是自己动手改了起来。
请看下面的标题改得如何?
例1:
原题:
澳门:公厕“美颜”为城市增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0月30日第08版
改题:
澳门公厕的“美颜”,啥样?
点评:
原题做的可以,但失之于直白。特别是“为城市增色”这5个字,有点画蛇添足之感。改后的标题则有点诱人,“啥样”?有悬念,易于吸引读者。
看题、赏题、改题,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今后继续做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记者朋友也做起来,力求把标题做得更精彩!
(作者王默为京城媒体人) 把标题做得更精彩!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