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墩:砖头与皮与草
来源:文艺报 行超在张敦的早期作品中,贯穿着一个类似的人物形象:出身低微的青年男性,游走在农村或城市底层,挣扎于温饱线上,与自己的女友、家庭多有龃龉,在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浑浑噩噩、心有不甘却不知如何改变。这类人物在张敦的小说中通常以“我”的形象出现,表现出一种混沌而颓丧的气质。事实上,这样的“失败青年”,也曾经反复出现在一些作家笔下,他们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朝不保夕的现实之间,日复一日地得过且过。不过,与大多数有关“失败青年”的写作不同的是,张敦的小说兼具一种荷尔蒙的热情,虽然基调晦暗,却仿佛始终受到一种原始生命力的驱动。如同小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的“我”,大学毕业之后,既不愿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愿回家继承祖业,只是“深居简出,整日闷在屋里搞写作,也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面对没有收入、女友离去的现实,“我”想到去捐精,只要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就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能实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梦想——这显然是一种男性的荷尔蒙叙事,其中包含着明显的生殖崇拜,也反映了男性主人公在极度自卑与极度自恋之间的矛盾状态。张敦并不掩饰“荷尔蒙”作为自己写作内驱力的重要性,他的作品几乎都在彰显着这一点。就像他在小说中多次写到的意象“砖头”一样,张敦的小说在语言和风格上都具有坚硬、粗粝的质感,它们喷薄而出,泥沙俱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