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为何被外国读者喜爱——中国现代文学的外国接受
来源:光明日报 马宇晴 李宗刚我们知道,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用文言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小说,成为那时许多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的启蒙读物。其中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翻译时,译者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有一些地方甚至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增改。
这些小说也给少年时的钱钟书打开了窥见西方文学广阔世界的窗户,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在多年后进行学术研究时,他对比了原文和译文,认为译文中有的增改虽然不符合原文,但是为译文增色不少,起到了“抗腐”的作用。这些带有个人特色的改写,在客观上激发了更多本国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有这样的“讹”化的翻译。译者没有严格遵守翻译的忠实原则,但译作在传播效果上却颇为成功。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在美国的传播即是一例。翻译者对作品进行了“创造性改译”。钩沉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理解翻译的复杂性,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无裨益。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于1936年9月开始在《宇宙风》上连载,直至1937年10月整部小说连载完毕。这是老舍多年观察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并花费半年多时间收集材料,闭门专心写作一年多的成果。
1945年,《骆驼祥子》的首部英译本Rickshaw Boy在美国纽约出版。当地文学评论家马上在《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报刊对这部作品进行推荐,受到大量美国读者喜爱。这不仅与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作品中对当时北平风俗的精准描绘息息相关,也与译者伊万·金的翻译和改编策略有着极大关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