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350】这篇人物通讯何以写得感人?
人民日报最近刊出一篇题为《用生命铸就忠诚》的人物通讯(见2021年11月19日第 11 版)。在这篇通讯中,追记了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的事迹。不少人看了反映说:“这个人走得太早了,可惜啊!”、“稿子写得好,实在,感人!”笔者看后也有同感,下面从写作角度谈点想法。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9日 第11版)
一、 人中有事,事中有人。
人和事,是写新闻报道的两个重要元素。举凡好的报道大都在这两个元素上下了功夫,诚如一位老记者所说,人中有事,事中有人,此乃写稿之奥秘也。
先说“人中有事”。写人要用事来例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来反映这个人的特点。比如我们说“这个人是个好人”,就需要通过待人和气、乐于助人等具体事来说明。有了这些具体的事儿,“这个人是个好人”的概念就清晰了。
再说“事中有人”。写事要见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在诸多的事中,人是如何表现的,哪些事(措施、作为)推动了事情的变化发展。把这些写清楚了,人的特点也就出来了。
《用生命铸就忠诚》这篇人物通讯,在处理“人和事”的关系上做得比较好、下了心思。
通过写事(如侦破案件、为民解难、冲在一线等)来反映潘东升的所作所为;
通过写人(如潘东升工作、生活中的言行等)来介绍潘东升的人品和情操。
既写事又写人,把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该报道把潘东升“这一个”人物写活了;把在任时福州市公安局局长潘东升的事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 精选典型细节,用事实说话。
这篇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精选典型细节,让事实说话。
如写潘东升的“做人干干净净”:
“你们无论在哪个饭局上看到我,都可以直接上来打我两巴掌!”潘东升敢说这种话,因为他有这个底气。在他的遗物中,有一个用了30多年、破损裂开的钱包,一个13年都不舍得扔掉的旧公文包,一件衣领已经磨破的白衬衫。
潘东升经常叮嘱家人:“可能会有人通过各种办法给你们送东西,一定不能收!”
再如写潘东升的浓郁亲情:
“每天我都会在阳台上等他下班回来。他不参加应酬,再晚也会回家吃饭,经常牵着我的手在小区散步。他觉得陪伴家人就是幸福。”在妻子袁秋榕眼里,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儿子潘键民说:“尽管早出晚归,经常加班,可是爸爸非常爱这个家,多年如一日的单位、家里两点一线。”
以上细节都是精选出来的。据说记者采访时收集了很多生动具体的材料,但为了把这个人物写好,记者进行了精挑细选,即把那些最感人的典型细节挑出来写进稿子里。
同时还注意捕捉那些带有个性化的语言:
“你们无论在哪个饭局上看到我,都可以直接上来打我两巴掌!”潘东升敢说这种话,因为他有这个底气。
这是潘东升鲜明生动的个性语言,把他保持廉洁作风的刚硬态度写出来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在网上看到,有的网站直接把这句话做在标题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三、 写好人物通讯的有益启示
《用生命铸就忠诚》的人物通讯,在写作方面给了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1:最是情感动人心。
白居易诗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写人物首先要写出人的“情”:
牺牲前一周,他依旧忙个不停。哪怕是牺牲前一天晚上,他与妻子通的最后一次电话,也因为工作被打断了8次。
妻子袁秋榕说:“(潘东升)经常牵着我的手在小区散步。他觉得陪伴家人就是幸福。”
这些都是写“情”的地方,看了之后,谁不为之动情?
我们写人物很需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现在有些人物报道不是说人的事迹不感人,只是有些记者写得不到位,没写出人物的“情”,难于打动人心。
启示2:人物特征在自然描述中流淌。
在没看报道之前,人们对潘东升并不了解,但看了报道认识了解了这个人。为何?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篇通讯把人物特征在自然描述中流淌出来。
2018年6月,他做了肺部切除手术,切除的部分有半个拳头大小,但这并没有让他停止手中的工作。指挥核查涉疫警情、安排部署景点安全整治、检查活动现场安保情况……牺牲前一周,他依旧忙个不停。哪怕是牺牲前一天晚上,他与妻子通的最后一次电话,也因为工作被打断了8次。
“他倒下的最后一刻,行程里的安排还是密密麻麻。”福州市公安局办公室民警张云说。
这些描述自然、实在,没有“穿靴戴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通讯颇受人们的欢迎,但真正将之写好着实不易。在这方面记者们还要继续磨练。
(作者王默为京城媒体人) 用生命铸就忠诚
——追记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
本报记者 张天培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9日 第 11 版)
潘东升工作照。
资料图片
他呕心沥血、屡立战功,他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他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他带领广大民警护一方稳定、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他,就是潘东升,生前系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一级巡视员。
9月25日上午,潘东升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人民公安事业。
“得知潘东升同志牺牲的噩耗,我极为惋惜和悲痛。他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一位出色的队伍带头人。”刚刚接任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局长的王锡章说。
“你们放手去干,有压力我来承担”
1984年,潘东升第一次穿上警服。
“加入公安队伍,就要准备好站着进来、躺着出去,为党为人民牺牲一切!”教官在新警培训时的训话一直深深刻在潘东升的脑海里。
从警37年来,不管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在危急关头敢打敢拼、毫不退缩,在原则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你们放手去干,有压力我来承担。”在一次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民警出现了畏难情绪,案子迟迟破不了。面对重重阻力,潘东升带头冲在一线。几经努力,案件最终告破。
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具体案件的侦办过程中,潘东升展现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不畏艰难、敢于冲锋的使命担当。
“他经常说,党员干部就应该冲锋陷阵,这也是人民警察对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陈庆回忆。
潘东升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的执着追求,源自他对党朴素而深厚的感情。
拉开潘东升办公桌的抽屉,可以看到一本已经泛黄的党费登记本。每次缴纳党费时,他都要请党小组长在党费登记本上印好戳,然后再仔细地摆放回办公室的抽屉里。
“如果缺少为理想献身的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这是潘东升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的台词,讲述的正是共产党员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坚守。他经常感慨:“我们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信仰,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一路披荆斩棘走来。”
“他倒下的最后一刻,行程里的安排还是密密麻麻”
群众的事,他一件也放不下。
“潘局长就像个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再忙再累心里也装着群众。”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潘东升。
“那是5年前的一个晚上,台江排尾后巷民房着火,42户居民受灾,先后出动了32部消防车、180名消防员灭火。”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副局长郝炬回忆说,火灾发生后,潘东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得知火场可能有煤气罐爆炸风险后,他马上命令扩大警戒距离,确保围观群众远离着火点。他却只身走近查看。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他捏了把冷汗。“他为了群众,是不顾个人安危的。”郝炬说。
同一年,三明市泰宁县池潭村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当地水电站施工棚内数十名工人被掩埋,潘东升立刻奔赴现场,组织开展抢险救援。
连续奋战5天4夜,潘东升披着一件破旧的雨衣跑前跑后,不知道走了多少来回,沾满了泥浆、浸透了汗水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他一直和我们并肩战斗,饿了吃碗泡面、啃个馒头,困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三明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政委罗志怀说。
从福州台江排尾重大火灾现场,到泰宁泥石流抢险救灾中心,再到福州抗击“尼伯特”台风救援一线……总能看到潘东升的身影。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严重透支了潘东升的身体。一拖再拖的肺病,终于不能再拖了。2018年6月,他做了肺部切除手术,切除的部分有半个拳头大小,但这并没有让他停止手中的工作。指挥核查涉疫警情、安排部署景点安全整治、检查活动现场安保情况……牺牲前一周,他依旧忙个不停。哪怕是牺牲前一天晚上,他与妻子通的最后一次电话,也因为工作被打断了8次。
“他倒下的最后一刻,行程里的安排还是密密麻麻。”福州市公安局办公室民警张云说。
“只有做人干干净净,才有干事的硬气、从警的正气”
“只有做人干干净净,才有干事的硬气、从警的正气。”这句话,潘东升几乎逢会必讲。
他经常教育民警要细算“三本账”——“政治账”“经济账”“感情账”,叮嘱大家一定要干净做人、清白做事,要敬畏这份职业、珍惜这身警服。
“这么多年,他对物质要求非常简单,生活极其简朴。本想等他退休后,好好请他吃顿便饭,没想到,现在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福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潘臻颖说。
“你们无论在哪个饭局上看到我,都可以直接上来打我两巴掌!”潘东升敢说这种话,因为他有这个底气。在他的遗物中,有一个用了30多年、破损裂开的钱包,一个13年都不舍得扔掉的旧公文包,一件衣领已经磨破的白衬衫。
潘东升经常叮嘱家人:“可能会有人通过各种办法给你们送东西,一定不能收!”
“每天我都会在阳台上等他下班回来。他不参加应酬,再晚也会回家吃饭,经常牵着我的手在小区散步。他觉得陪伴家人就是幸福。”在妻子袁秋榕眼里,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儿子潘键民说:“尽管早出晚归,经常加班,可是爸爸非常爱这个家,多年如一日的单位、家里两点一线。”
“潘东升始终对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心存敬畏,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忘记人民警察的初心使命。我们怀念他,也将以他为榜样,奋发有为,干净坦荡,忠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王锡章说。 敬礼 人物通讯写好着实不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