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384】请拿捏好写稿的4个口吻
人说话有个口吻、口气的问题,或和蔼、或严厉等。那么写文章时也有这个问题。即需要把写稿时的口吻拿捏好、把握好。这是行文的出发点,也是成功的立足点。
行文时的口吻都有哪几种呢?
一般说来,有以下4种口吻——
一、 阐述观点时,娓娓道来。
二、 介绍情况时,条分缕析。
三、 描写人物时,细致入微。
四、 批驳谬误时,义正辞严。
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一、阐述观点时,娓娓道来。
写评论离不开观点。观点者,是一定见识、思想的结晶和体现。但在文字表述上不是很长,一般都是七八个字或十几个字,如“人微不一定言轻”、“在‘活’字上大做文章”等等。
在行文中阐述这个观点时,则需要一定量的文字才能说清楚。文字一多,容易条理混乱、东拉西扯。因此在阐述观点时善于“娓娓道来”十分重要。
娓娓道来, 就是不慌不忙生动地说;就是挨七挨八逐一地说。要做到这一点,性子急者恐不行,得要那些能慢慢说话、从容讲理的人。
比如“在‘活’字上大做文章”这篇小言论,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观点:要“在‘活’字上大做文章”。那么如何阐释呢?作者用了几个排比句逐一讲清楚:
搞活,就是要多想办法,多出主意,多找门路,不要被一个公式、一个框框,、一个模式禁锢住。
搞活,就是要有灵活性……就要有所变通,而不要简单地照搬照套。
搞活,就要允许不同方案、不同做法相互比较……不要动辄加人一顶“离经叛道”的帽子。
——(《 人民日报 》 1980年10月23日 第01 版)
以上写法,可谓娓娓道来,节奏感强,入眼入耳入脑。
二、介绍情况时,条分缕析。
写特写、通讯需要介绍一些基本情况和新闻背景,这是为让读者看明白的一个必要手法。
在介绍情况时,最忌讳杂乱无章,或者“抄材料”。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挑主要的写,写时注意条分缕析。
一篇介绍贵州锦屏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通讯一开头这样介绍情况:
洗毛、晒毛、烘毛、分级、弯拱、插球、扎线……38道工序环环相扣,一羽羽鹅毛被加工成一个个羽毛球。
贵州锦屏县,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刘新云正在对鹅毛进行鉴别、分级工作。“工作不累,离家又近。”之前听说公司还要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刘新云立马动员亲戚报名。
2017年,锦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进羽毛球生产企业南京亚狮龙公司。以此为契机,锦屏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为重点,着力打造鹅孵化、育雏、养殖、加工、冷链仓储、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全县鹅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8日 第01 版)
从点到面、由个人到全县的情况,条分缕析地介绍清楚了,给读者一个明白。
三、描写人物时,细致入微。
一篇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人物通讯这样写道:
朴素而整洁的房间内,一身志愿军戎装挂在老战士孙景坤的床边。这是孙景坤住进辽宁丹东市光荣院后的唯 一要求。他最爱穿的,仍是这套军装。
年近期颐,褶皱的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但每当国 歌和军歌旋律响起,老人总是目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这一刻,老战士神采奕奕。
孙景坤,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先后参加四平、辽沈、平津、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英勇顽强,屡立战功。退役后毅然回乡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是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质的典 范。
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尽显英雄本色。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2日第04 版)
从人物喜爱的军装写起,细致,吸人。这样的写法,令人有亲近感。有了这个铺垫,再看后面的经历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四、批驳谬误时,义正辞严。
人民日报2021年7月1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奉劝美方不要误判形势》的文章。文章理直气壮、义正言辞,读后颇感痛快!
文章写道:
必须正告美方,任何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算计都是自欺欺人,不仅不会动摇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而且会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看清其破坏台海和平的险恶用心
7月15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军一架运输机降落台湾。美方这一冒险挑衅行径,无非是要继续打“台湾牌”,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必须正告美方,任何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算计都是自欺欺人,不仅不会动摇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而且会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看清其破坏台海和平的险恶用心。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6日第03 版)
小结语
以上4种口吻,是针对不同情况而采取的行文态度。不要轻视了这个问题,有些写手之所以写稿子时“不顺”、“别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文时的口吻没有拿捏好。
有鉴于此,我们在行文时多多注意这个问题。“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先把口吻拿捏好,进而“笔走龙蛇”,写出精彩的篇章。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4种口吻——
一、 阐述观点时,娓娓道来。
二、 介绍情况时,条分缕析。
三、 描写人物时,细致入微。
四、 批驳谬误时,义正辞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