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391】新闻是“易碎品”,如何成为“耐用品”?
为何不出消息通讯集笔者出过几本书,有随笔散文的,有新闻业务的。但是,我沒有一本消息通讯集。
这是为什么呢?几十年来,笔者写过不少消息、通讯,虽没详细统计过篇数和字数,上百万字还是有的。那么,为什么不汇总一下出一本书呢?
别人出这样的书我乐见,赠我书也欣然接受,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而我写的那些,水平不高,精品不多,绝大多数就像玻璃、瓷器那样,过不久就碎掉了。今天写的新闻很新鲜,是金子,明天就成了白银,后天就成了黄铜,以后就成了明日黄花,连自己也会忘却。再说,所写的新闻稿写的是人家的工作经验,人家的思想成果,人家的谈话记录,我只是归纳整理了一下,不是自己的观点,谈不上有什么创意。
此外,如果要出这么一本消息通讯集,就会很厚,一百多万字,就有一千多页,印书成本会很高。即使出版了也卖不动,读者寥寥,自讨没趣,只好送人,又送不出去,多么尴尬。有人曾告诫:“大作最好别送人。”此话有一定道理。
认识“新闻是易碎品”特点
在以上众多不出自己的消息通讯集的理由中,“新闻是易碎品”是最重要的一条。
“新闻是易碎品”指的是新闻大多数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征,稍纵即逝,容易消失,难保久远,时过境迁,便失去价值。
但是,也有少数新闻作品具有抗压、抗摔的品质,经历岁月洗礼而常新,有的被编入纪念文集,有的被选入大中小学的教科书,有的常被人引用。
比如,《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清主流与支流其把“开头”当“过头”》等新闻作品,都是经典名作,令人常读常新。
这些文章从“易碎品”变成了“耐用品”,成了闪闪发光的名 牌,至今都牢牢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著 名记者之所以成为名记,是由于他们有叫得响的新闻作品。在写作或拍摄新闻作品的过程中,有的记者整天忙忙碌碌,东跑西颠,应酬奔波;有的记者却是目光敏锐,有条不紊,深思熟虑,能抓热点、难点、焦点。两种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前者作品虽多但平庸,后者作品精彩而深刻。名篇名记虽然不会很多,但这是每一个新闻人应当追求的目标
图王云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深刻
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是,许多新闻只是提供了一个时间表,而不能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一页。只有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闻,才能让作品定格下来,恒久弥新。
《中国记者》杂志曾策划过一次“入选课本的新闻作品”活动,很有意义。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在谈到这次活动时说,记得30多年前,我的《晋祠》刚入选课本时,我的一个同学对他正上初中的儿子说:“好好学,这是我同学写的文章。”孩子仰起头楞了好一会儿说:“不可能吧?这个人早死了。”确实,书中前后左右的作者,不是古人,就是已故之人。孩子的这个直觉说明一个问题,印在报上的是新闻,上了书的是历史,如果再进了教科书----那就是文化。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进入课本的新闻作品之难之罕,另一方面说明确实是因为写作者的功力到了,才被人们认可。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深刻。新闻为什么易碎,就在于写作的多半是日常工作,开会、学习、总结、花絮,写的是流程,像流水一样流过去了。而那些有深意的新闻,写的是思想,写的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此它像江河中的中流砥柱,奇峰突起,永不磨灭。
(作者姚赣南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文学硕士)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深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