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C位出道”
“2020年年初高技能人才占比为8.2%,2021年年底高技能人才占比达15%,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12月14日,河南能源永煤公司城郊煤矿劳资科副科长占明亮介绍道。近年来,城郊煤矿依托强化机制保障、激发全员热情、搭建成长平台,践行“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永煤精神,持续抓好素质提升,促进职工成长成才,不懈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让人才“C位出道”。建体系
随着煤矿新“四化”建设不断提速,矿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工匹配智能化装备的素质水平亟待提升。
“我们按照‘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为每名技能职工规划了‘登高工程’。”该矿培训办主任黄社涛给笔者讲解了该矿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规划中,以各区队、科室为单元,定期对技能人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列出各级技能人才在本单位所占比例,并明确提高指标。为确保指标完成,该矿划定了培训、党群、劳资、专业科室、基层区队5个责任主体,分级分层对职工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形成了“矿井建体系、区队重培养、员工重学习”的氛围。
“划分责任主体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系统整合、专业联动、层层把关,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黄社涛如是说。
城郊煤矿面向技能人才有针对性地推行了3个“1+1”培训方式,即:“名师带徒1+1”“理论实践1+1”“双向考核1+1”。由名师带徒“一对一”活动为基点,结合岗位特点,制定合理的“培训套餐”,用“理论+实践、课堂+实景”的培训模式,强化培训效果。同时,对师徒采取双向考核,激发责任心和进取心,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
重激励
“恭喜赵永峰获评矿‘青蓝工程’首批技能大师,矿上将给予2000元个人奖励,签订《技能培养师徒合同书》后,根据带徒弟的考核结果,还将对师徒进行再次奖励。”前不久,在城郊煤矿综采三队班前会上,队长马杰将技能人才鉴定结果告知了“技能大师”赵永峰,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
高技能人才是“行家里手、能工巧匠”,身处生产一线关键岗位,是矿井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城郊煤矿大力营造技能人才教得出、留得住、上得去的良好环境,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青蓝工程”、“五力”复合型人才、“关键岗位人才”、技术比武等为有效载体,选拔“行家里手、能工巧匠”。针对取得各类别、各层级技术比武名次的人员,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上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让技能人才立前排、站C位,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今年以来,共计评选“五力”(岗位业务能力、安全规范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技能传承能力、一专多能能力)复合型人才381人,奖励32.6万元;评选158名矿井“关键岗位人才”,奖励9.48万元;举办各类职工技能竞赛20项,兑现奖励30多万元。
与此同时,实行技能等级鉴定补贴奖励,职工通过不同等级的技能鉴定,便可获得200~6000元不等的奖励,还能享受每月100~700元的技能津贴。实实在在的补贴和奖励,更加激发了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促提升
在城郊煤矿机修厂厂房内,有一个以全国技术能手、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姬忠鹏名字命名的“忠鹏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有14名核心成员,分为机加工、配电组装、图纸资料3个创新小组。工作室自今年7月份成立以来,累计完成“五小”成果10余项,对24个基层区队机电职工进行了系统培训,30多名职工走上了技术岗位。
该矿积极搭建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将优秀技能人才融入基层“创新工作室”载体中,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才梯队”中的一员,通过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增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革新、创新、创造能力。近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获得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永城市“大工匠”等先进荣誉的技能人才队伍,包括姬忠鹏、薛大利、李彬、王辉、高庆顺、时刘柱、庄汉洪等。
技能水平提高了,创新创效的价值更多了。随着技能储备充足,基层职工的创新热情高涨起来,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层出不穷。今年以来,城郊煤矿职工创新参与率同比提高13.2%,累计完成各类创新成果400余项、申报专利30余个,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