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401】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下)
化用。化用的”化”含有点化、融化、变化之意,化用即指词人将前人作品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建构新的意境,以适应当下的题旨情境,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化用”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如: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叠词。
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田田,叶子浮出水面相连接的样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倒装。
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通感。
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马致远的《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碧桃千树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