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莫让“奶瓶”重蹈“奶粉”覆辙
几天前,有调查说七成国人不信任国产奶粉,而现在,不只是婴儿奶粉,连看起来透明而坚硬的婴儿奶瓶似乎也不可信了。日前,欧盟认为含双酚A奶瓶会诱发性早熟,从3月1日起禁止生产。而国家检测机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对PC材料塑料制品,国家标准正在修订中,新的标准还没有公布。因此,一些商家态度就很明确:国家不禁止,那就继续卖……一个小小的奶瓶,竟会让人如此揪心!奶粉问题已经让人伤透了心,而今谁又来管管奶瓶?双酚A,在工业上是用来合成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材料的。聚碳酸酯材料,是一种透明硬塑料,常用于制造婴儿奶瓶。加入双酚A的聚碳酸酯会变得无色透明、耐用防摔,因此,双酚A被广泛用于矿泉水瓶、太空杯、塑料餐具、婴幼儿奶瓶等产品中。双酚A可能对人体发育、免疫反应或肿瘤扩散等产生影响,摄入双酚A将对人体产生危害。研究表明,双酚A在加热时能析出到食物和饮料当中,可能扰乱人体代谢过程,对婴儿发育、免疫力尤其有影响,甚至可能致癌。此外,双酚A有雌性荷尔蒙效果,还可能会导致婴儿出现女性化变化。
按照科学常识,这些含双酚A的婴儿奶瓶可能并不是剧毒之物,在绝大多数状态下,也是安全的。“双酚A被广泛使用的几十年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危险事故。”即便是欧美国家进行的实验,也只能说“有潜在的危害”。所以,在美国,有的州禁止了对“双酚A奶瓶”的生产和使用,有的州仍然允许生产。中国当前对PC材料奶瓶监管的主要依据是1994年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14942-1994),按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双酚A奶瓶是合格的。但是截至目前,对于双酚A的监管仍未有新政出台。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每每发生食品安全卫生事件,总给人以“被动挨打”的感觉。就像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之后,我们才知道检测“蛋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有关方面才添加“检测三聚氰胺”标准。而今,欧盟又禁止生产双酚A奶瓶,在国内民众心里所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而最让我们感到纳闷的是,我国研究者在世界上最早得出了“双酚A对男性性功能有危害”的直接证据。为何监管部门没能在国内率先行动,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监管总是慢半拍?
事实上,就在欧盟宣布对含双酚A的塑料奶瓶全面禁止之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对此类产品作了禁止性规定:2008年,加拿大第一个宣布在所有食品包装和容器(包括奶瓶)上禁用双酚A,澳大利亚也从2010年7月1日起逐渐淘汰含双酚A的婴儿奶瓶;后来美国许多州和大型零售商,包括沃尔玛在内采取了同样的步骤。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对含双酚A的塑料奶瓶采取禁止行为,理由都很简单,那就是:该类产品可能会对人体有害。
与此相比,我国则走向了另一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善农则表示:“当双酚A聚合成聚碳酸酯或环氧树脂高分子材料后,一般是没有毒性的。双酚A在被广泛使用的几十年间,并没有发生任何危险。”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毒控制中心丁茂柏研究员表示,欧盟虽然不能说是小题大做,也可以说是反应有点超前。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出口塑料制品中双酚A普查,也只是“只做检测,不做合格判定”,其直接原因就是双酚A的实际影响难以判定。很多孕婴用品店塑料奶瓶品牌中,很少标注是否含有双酚A,商家也认为:即便有双酚A也无大碍。
我们制定所谓国家标准,其实就是为了强制企业为社会生产安全的产品。“国标”之于公众生命健康而言,是最具有法律效力的一条底线。如果没有这条底线,那么,我们恐怕将难以避免市场的混乱,可能会出现更多不良的社会问题。比如穷人的孩子会被置于更危险的成长环境当中,因为他们没钱买到更安全的产品。在这种考虑下,我们不得不“恶猜”,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追问:国家标准制定究竟是为了维护百姓利益,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GDP 高增长率而唯商家利益是图?
来源:华龙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