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1-12-27 09:10:50

【写作课--405】记者写这稿为何边写边流泪?  刘国昌

  2月21日,人民日报第4版在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通讯。标题是:用生命谱写英雄的壮歌——追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

 早上拿到报纸后,我便将其一口气读完。稿子不短,但十分感人。

  中午,同事陈振凯(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专栏主持人),在微信上转发这篇稿子,并写道:“前方带队同事说:写这篇通讯,我们的同事远州、吴姗边写边哭,写到最后已泣不成声……”

  为何会出现这么感人的情景呢?因为记者写这稿子是带着“感情”写的,是“走心之作”!

  一、情滿文感人

  一篇稿子要达到感人的效果,往往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被采访的人和事本身就很感人;二是记者写得感人。

  从这篇稿子来看,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

  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的事迹,本身就很感人。一个医院的院长,一个一直忙碌在抗疫一线的院长,为救治病人不料被病毒击倒去世了,年纪才51岁啊!他的事迹确是“用生命谱写英雄的壮歌”。(顺便说一句,这个标题很好,准确,生动!)

  从我们记者角度来看,也确实是用“心”、用“情”来写的。

  通讯里有3个小插题:“定点医院改造好了,自己却被病毒击倒了”、“躺在病床上,心里还在想着医院和病人”、“他没有走,只是化作最亮的一道光”。

  在这3个标题下,记者倾注情感,写下了刘院长工作、为人的点点滴滴。所写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情,字字句句打动人。

  再有,记者在报道中引用了不少医生护士的回忆、感想。通过这些现身说法,更加真切地反映了刘院长的敬业精神和崇高品格。想来记者收集这些材料时,肯定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何以至此?情之所至啊!

  二、“笔尖常带感情”

  常有一些年轻媒体人问,怎样才能把稿子写好?从今天我们谈论的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出一二。

  写稿确实需要诸多条件,如主题把握、角度选择、标题制作、写作手法等等。但更重要的一条还是“情”。

  梁启超先生曾言:“笔尖常带感情”。他这句话,至今仍是很可宝贵的写作箴言。

  当年人民日报记者李庄,在朝鲜战场写下的《复仇的火焰》战地通讯,是带着感情写的。

  当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写的焦裕禄的长篇通讯,也是带着感情写的。

  ……

  这些新闻写作史上的范文范例都表明,“情”是当好记者、写好报道的根基。只有情深意厚,才能笔走龙蛇,才能让笔下生出的“花”,楚楚动人,打动人心。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1-12-27 09:13:29

用生命谱写英雄的壮歌——追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
本报记者 汪晓东 程远州 吴 姗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21日   04 版)

  刘智明工作照。
  资料照片

  刘智明院长走了。

  虽然已经过了两天,武昌医院的员工们仍不愿相信,他们那个做事拼命、待人谦和的“大家长”倒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2月20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门口,一名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乘车远去。护士注视良久,喃喃说道:“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了,可是我们院长再也回不来了。”

  在武昌医院防疫指挥部的大屏幕上,治愈出院患者一栏里,闪烁的数字“408”里,不包括他们的院长刘智明。

  2月18日10时54分,51岁的生命从此定格。这座英雄的城市,铭刻下刘智明这个英雄的名字。

  定点医院改造好了,自己却被病毒击倒了

  在武昌医院,没有人能想到,他们身材健壮、爱打篮球、爽朗可亲的“高大帅”院长,竟然也会被这个新冠病毒击倒。毕竟,在武昌医院成为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之前,病房里就陆续住进了不少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刘智明意识到病毒的不简单,曾经组织院内职能部门进行区域划分,按照传染病防治的要求收治类似病人。

  “他太累了!他太负责任了!”刘智明的“老战友”、武昌医院副院长黄国付说。在刘智明的同事们含着眼泪的讲述中,他确诊前3天不眠不休的工作时间表渐渐清晰——

  1月21日下午4点,武昌医院被指定为第二批发热患者定点诊治医院之一,刘智明接到任务,要在两个小时内将门诊部改成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并在两天内转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腾出500张床位;

  下午6点,武昌医院发热门诊开始接诊;

  晚上11点,刘智明来到值班室,跟黄国付商量第二天转运病人的事项;

  1月22日凌晨4点,刘智明给妻子、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ICU护士长蔡利萍打电话,请她帮忙送些换洗衣物,因为改造成定点医院后他就不能回家了;

  1月23日下午6点,经过两天的转运病人和紧急改造病房,武昌医院腾出504张床位,医院千名职工中近2/3的人,全面投入这场战斗。

  “改成定点医院说起来简单,但在两三天时间内完成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武昌医院纪委书记洪毅说,改造病区、腾挪病房、运送病人、调配人员、解决物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院长协调安排,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坐镇医院医疗救治指挥部的刘智明根本没有合眼休息的机会。

  而就在大规模收治病人的当天,刘智明自己也躺到了病床上。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阳性。

  “我哪里知道,他是带着病熬了3个通宵啊!”武昌医院党委书记王力霞追悔莫及,她还记得,当天刘智明跟她说要去做个CT,“免得传染给同事们”。“我当时还跟他说,你身体这么好,哪儿像个病人。”

  蔡利萍回忆,从1月份几名发热病人住进武昌医院ICU开始,刘智明就多次带头查房,担心病人就医治疗不及时、医生接诊流程不顺利。1月中旬起,刘智明有些“感冒”,持续低烧了一周多,而且还有点喘。

  躺在病床上,心里还在想着医院和病人

  蔡利萍没有想到,自己的丈夫不是感冒,而是感染了新冠病毒。1月20日晚上,刘智明一度发烧到38℃,连夜注射了球蛋白。第二天烧退了,他随即回到医院,开启了连轴转的工作状态。

  “我可以回来战斗了!”刘智明在微信中跟同事们说。他看上去一如既往地精力旺盛,实际上那段时间,白天忙完工作,晚上他还要去挂点滴,再回来继续指挥工作。

  跟病毒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虽然躺在病床上,心里还是想着医院,想着病人,不肯好好休息。”黄国付说,1月25日,刘智明已经住进了医院的ICU,还在不停地打电话给他,问第二天要用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有没有到位、检测人员有没有配齐。

  让蔡利萍难以释怀的是,直到丈夫病重,她也没能亲自好好照顾,微信上的对话竟是两人的永别。其实,在丈夫感染后,她曾多次想去照顾,但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

  蔡利萍所在的院区是武汉市第二批发热定点医院。2月3日,刘智明因为病情危重用上了呼吸机,蔡利萍在微信视频时,哭着对丈夫说:“我来陪你吧!”屏幕那头,已不能说话的刘智明依然是摇了一下头。

  “他总是这样,想着自己扛,担心因为自己影响了抗疫工作。”武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珣说,她曾经去ICU看望过刘智明。当时刘智明已经用上了呼吸机,说话都很困难,却还在一字一句地嘱咐她,一定确认好有没有同事被感染。

  “有同事在他手上写‘加油’,他把拳头握得紧紧的,说一定会加油。”王珣说,刘智明一直鼓励同事们,请最权威的专家到医院实地考察,要求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做到最好,却没想到自己会被感染,“他忙到没时间关心下自己的身体”。

  即使在ICU,刘智明也没有放下一名医者的担当。

  武昌医院ICU主任徐亮多次提醒刘智明,让他好好休息。“我跟他说你现在不是院长,而是病人,但他回答:丢不下!”徐亮说,刘智明在病房里会给其他病友加油鼓劲,徐亮也常常拿刘智明的好心态当例子讲给别的病人听。

  他没有走,只是化作最亮的一道光

  在武昌医院,大家都为刘智明的离去而痛心,很多人都能讲出几个关于院长的温情故事。

  “总不时张望电梯口,希望像往常一样,一抬头您从电梯出来,面带微笑地问我:病区都还好吗?”消化内科护士长徐瑞杰在微信朋友圈依依惜别。

  “他担心医护人员营养跟不上,请营养专家设计食谱,要求食堂伙食多加一些鸡蛋和水果。”食堂负责人郑凤霞说。

  “有一次,我去食堂吃饭,院长站在食堂门口远远地看到我过来,就掀起门帘等我过去了才走,他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一名检验科的护士说。

  “他待人很宽厚,对工作却很较真。医院引进的每一个人才,他都要亲自观摩其做一台手术、与其谈一次心,摊到台面上综合考察过关才行,任谁打招呼都没用;对于开会要做的报告,他从不交给助手,而是自己加班熬夜修改。”洪毅说。

  “有一年梅雨季,我冒雨去医院给爱人送饭,一位陌生人为我打了一路伞,还不停地关心我爱人的病情,后来看见医院大厅的宣传栏才知道他是院长。”一名患者的家属说,第二天,医院门诊大厅角落里增加了一排伞架。

  时至今日,十堰市太和医院的老院长、78岁的王伦长还记得刘智明大学毕业刚进入太和医院工作的样子。“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做事很执着,好钻研,能力很强但从不贪功。”王伦长说,抗击疫情就需要刘智明这样不计生死、不图名利的人。

  斯人已逝,长歌当哭。

  然而刘智明的同事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痛苦和缅怀——院内432名新冠肺炎患者正在救治。

  “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院长的责任和担当……战役还没有结束,病毒还很残酷,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集中精力去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2月19日,在武昌医院科室主任微信群里,王力霞忍着悲痛,发出了一封公开信。

  2007年3月,刘智明为去世的父亲写下一封2000多字的悼念信,字字饱含深情。其中说道:“祈祷有那么一个奇迹:你能再回到我们身边……”对于众多怀念刘智明的医院职工、亲人、朋友,何尝不是这种感受?但正如信中他所言:“山虽然不在了,可山魂永在!”

  “在抗击疫情的路上,他已化作那最亮的一道光。”一位同事这样说。

dongzi 发表于 2021-12-27 09:14:40

用生命谱写英雄的壮歌——追记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
本报记者 汪晓东 程远州 吴 姗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21日   04 版)

ZX68 发表于 2021-12-27 09:35:52

在抗疫路上,他只是化作最亮的一道光 。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1-12-27 14:42:39

dqqjk 发表于 2021-12-27 15:31:20

学习了,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405】记者写这稿为何边写边流泪?  刘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