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417】叫座的稿子从哪儿来?
刘国昌当记者的,谁不希望自己写的稿子叫座?
然,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不容易?
请问其中有何奥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看下面这篇报道一一
宁波市赴湖北医疗队男护士程嘉斌——
“疫情结束,最想去武大看樱花”(一线抗疫群英谱)
本报记者 张远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2月17日 第 02 版)
程嘉斌奔赴武汉抗疫一线
“您稍等下,我这会正在消毒,大概10分钟,我们每天下班回酒店都要消毒。”男护士程嘉斌匆匆说道。
当时的时间是2月16日上午10时,一个小时前,程嘉斌刚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下班,这是所专门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
“凌晨3点上的班,我们护士组每天4班倒,负责看护50个危重症病人。”作为浙江省宁波市赴湖北医疗队中仅有的几名男护士,程嘉斌和其他女护士一样,每天查房、护理。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危重症病房里没有护工,更没有陪护家属,所有病人的基础护理、医疗废弃垃圾处理等工作都需要护士承担,工作量比以往多出好几倍。因为身子骨比女护士强壮些,仅有的几个男护士还主动承担了更多的体力活,包括给病人翻身拍背,搬挪重物等。
这些工作在以往都算不了什么,但“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很耗费体力,6个小时下来,浑身湿透”,程嘉斌说。因为医疗队护士来自10多家医院,有些没有呼吸重症科的陪护经验,都得现场学。前线护士除了耗费体力外,还得克服心理压力。双重压力下,有些刚进危重症病房的护士穿上防护服后,头晕的也有,呕吐的也有,“但这就是工作,大家都在坚持。”
危重症病房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医疗物资只进不出,因为出来的都是受污染的医疗废物。“4个班交接要非常默契,里面缺什么,外边的人准备好,等下一班再带进去。这需要护士非常细心。”程嘉斌说。
除了日常用药、输液,病人的心理抚慰也是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次宁波赴湖北医疗队还专门配备了精神卫生医疗专家和护理人员。但面对老年病患,方言会成为交流障碍。
程嘉斌记得之前有位老太太,每天总会溜出病房,怎么劝都听不明白。后来学了点武汉话,才知道老太太一家三口进了危重症病房,但被安排在了3个房间。老爷子有点老年痴呆症,躺床上不太言语,生活自理能力差。老太太放心不下,所以隔三差五都想过来看老爷子。医院得知情况后,给安排住进了一间病房。
“所以,我们正在努力学习武汉话,为了更好地跟病人聊天。”程嘉斌说,“现在病患间交流已经没啥问题。”今天,程嘉斌还收到了一位70多岁老爷子的感谢信:“老爷子很乐观,非常配合我们,也很尊重我们,我们非常开心。”
程嘉斌已经在武汉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唯 一遗憾的是,3周岁的小孩自从大年初一被送回老家后,再也没见过面。
“等疫情结束,最想去武大看樱花。”程嘉斌说。
怎么样?
这篇报道写得不错吧!
在笔者看来,该稿至少有以下三点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采访对象选得好。
记者采访是一位男护士,而且是在危重症病房里的男护士。
抗疫报道开始以来,写医务人员的稿件已有不少。其中写男大夫的有,但写男护士的尚为少见。
倘若印象没错的话,在人民日报社系统内的各类媒体报道中,采写男护士的稿子,这还是第一份。
采访对象的新鲜性、独特性,本身就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剪裁得当,记叙细致。
记者写危重症病房的特点,写护士们的工作流程,写护理的具体内容,写男护士的特点(搬重物等)等等。具体,新鲜,可读性颇强。
在笔者看来,记者采访时恐怕远不止这些内容,但写稿时为与主题相扣,为与小特写的体裁相适应,显然进行了一番挑选、剪裁。这样做是对的,使内容更集中、记叙更细致了。
第三,简笔中有意蕴,令人赞佩。
该稿倒数第二段有一段文字:
“程嘉斌在武汉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唯 一遗憾的是,3周岁的小孩自从大年初一被送回老家后,再也没见过面。”
文字不长,看似闲笔、简笔,但却恰到好处。它给人以更多的联想空间,更让人感受到程嘉斌的精神可贵。
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远离亲人到危重症病房当护士。要知道,在危重症病房没有护工,更没有陪护家属,病人生活上的一切事儿都由护士来做。想到此,多么令人感佩啊!
这篇报道的标题也很好。“疫情结束,最想去武大看樱花”。富有诗意,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剪裁得当,记叙细致。 学习 案例选得真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