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神医”记郑州铁路局2010年“业务状元”王顺宏
“技术是生产力,做一个有技术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人民开设平安钢铁道路是我永远的追求”。新乡桥工段探伤工王顺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在18年的钢轨探伤道路上,王顺宏探伤钢轨5万公里,相当于4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共检查出轻重伤轨2900多根,没有出现一次漏检错判,为铁路的运输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被单位同事称为———“钢轨神医”。为了掌握钢轨探伤理论,王顺宏把自己交给了一本又一本的机电和钢轨探伤理论书籍,交给了夜色和灯光,换来的是自学机电工程大专毕业证和扎实的探伤理论基础。在线路上跟机检查钢轨中,遇到伤损出波时就虚心向有经验、有技术的师傅请教,回到家后把现场看到听到的伤损波型记录在笔记本上,认真查看,反复对比,不断琢磨。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刻苦的学习,无数次的实作,王顺宏从过去的探伤“菜鸟”,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钢轨神医”。
在钢轨探伤过程中,王顺宏发现,钢轨探伤仪器70°探头在轨面的位置直接影响轨头鱼鳞状伤损的检查,极易造成钢轨折断现象。于是他通过多次实验,制作出了70°探头位置调整磨具,使70°探头位置在轨头的位置更加准确,效果更好。在探测焊缝中,他发现钢轨探伤仪器推到焊缝部位时,37°探头在轨底位置经常会有报警。为正确区分焊筋波和伤损波,他用试块对比法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焊筋波和伤损波,增加了判伤准确率。这些探伤技术的应用在保证探伤质量的情况下,节省了1/3时间,判伤准确率达98%。近几年,随着铝热焊焊缝探伤增加,对钢轨探伤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尽快使班组职工尽快掌握焊缝探伤方法和仪器操作,王顺宏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编写了《钢轨焊缝探伤方法》,从仪器声程、灵敏度、判伤标准和操作探头方法等都进行了具体规范,特别是对焊缝探伤采取的“三点”探伤法和“一动一不动”探头操作法,受到了路局探伤管理组的一致好评。
王顺宏探伤作业区段的“天窗”都在早上或晚上,光线不足给钢轨探伤作业带来了困难。“给钢轨探伤仪器加装照明灯”的想法在他大脑闪现。说干就干,经过两天不断的实验,照明灯安装成功,解决了光线不足给探伤带来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探伤质量,确保了钢轨探伤安全。GCT-2型探伤仪器的走行部分,走行轮无法很好固定在轴上,螺母太紧走行轮转动不良,螺母太松走行轮前后串动,很容易造成仪器掉道。王顺宏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经过几天的思索和实践,改良车轴的方案、图纸出来了。他给走行轮加上了锁定装置,使走行轮转动灵活顺畅,提高了钢轨探伤效率。
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更应该实现传递。“我的成长是和师傅们的无私帮助分不开的。”王顺宏经常这样告诉自己。
为了让新知识、新经验得到延续和发展,王顺宏继续发扬“传、帮、带”精神。对新分下来的复转军人和大学毕业生,为了使他们在短期内熟练掌握业务技能,适应本职工作,王顺宏结合自己学到的技能,加班撰写符合现场实际、通俗易懂的授课教案,总结出一套全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手把手向新入路职工教授技术课,全面提升学员们研判故障和实作处理能力。一名新职工说:“在王班长耐心的言传身教下,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技能,要是没有他,我的业务水平进步也不会这么快。太感谢他了!”几年来,王顺宏先后带出的十几名徒弟分别顺利通过了铁道部举办的Ⅱ级探伤培训,成为探伤班组的骨干力量。为加强探伤班组职工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业务学习工作,他主动组织班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技术交流和学习,同大家就现场发现的伤损、新的探伤方法等进行交流学习。在他的带领和感染下,班组业务学习和技术交流形成了制度,班组呈现出了人人学技术、个个学业务的浓厚氛围。
“王顺宏,在参加工作的18年中,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在理想上有崇高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在工作上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技术上,大胆创新,克难释疑,在安全生产的岗位上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同事们是这样评价他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顺宏靠着不服输的倔劲、顽强拼搏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执著,在2002年路局举办的探伤比武竞赛中,获得了优秀选手和理论第二名的好成绩;2004年,在河南省举办的探伤竞赛中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2008年,在铁道部举办第二届全国铁路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全路探伤第六名的好成绩,被铁道部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被铁道部团委授予“青年突击手”称号。2009年,在郑西客运专线和武广客运专线参加开通前焊缝探伤大会战中,在连续高强度焊缝探伤作业中,王顺宏准确发现二十余根焊缝重伤,没有出现一次误判现象,为客专的安全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领导高度称赞。
作者:宋超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中同路486号新乡桥工段
邮编:453000
联系电话:0525-24295(路电)0373-2124295(市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