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寻悟】每日一评:赵依--文学现象随感十五题(2022★13)
《物色:文学的维度与标识》,赵依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赵依 2022年01月08日09:19
关键词:《物色》 文学批评 赵依
编者按:2022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年评论家、作家赵依的《物色》,这是作者近十年文学评论的梳理与总结。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视界·现象”围绕近几年的文学热点展开,对当代文坛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视点·现场”以文本为考察对象,分析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流向;“视域·回望”则关注中国古典文学,是作者回到文学源头梳理中国文学谱系的尝试。其中《文学现象随感十五题》一章内容源于作者供职人民文学杂志社期间策划“圆桌派”系列讨论的主持人语,以及主持《当代文坛》“青年观察”栏目的主持人语,这些从文学现场中生发出的思考,是编刊读书之余的思想副产品,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批评的准备。经作者授权,中国作家网遴选此章发布,以飨读者。
“生命书写”的意义
当下的青年作家在各自颇具风格的创作中,已开始以青年视角思考生命、衰老以及人生的 终 极 价值与意义。事实上,青年作家们实属年轻,一旦亲历死亡,将对他们冲击巨大。生命与衰老的主题也相应在某种生命意识的焦虑之中汇入青年作家们的文思才情,成为某种叙事策略。
尽管青年作家们已然开始对衰老、死亡和孤独等生命主题有所关注和追问,每个人多少经历了生命的坎坷和无可奈何,但是他们还难以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他们对生命经验的诗意表达和对衰老的现代性凝思还侧重于“来路”,“归处”离他们相对遥远,他们的换位思考还不够设身处地,欠缺立足于“归处”的对“逆生长”的深刻渴望。
2018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刊发了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新作《天黑得很慢》,这是一部与生命和衰老紧密相关的小说。继《安魂》之后,周大新再一次试图就生命与衰老这样的重大主题展开救赎,这或许是作者又一次为真正理解生命意义所做的努力,也或许是对自我精神枷锁的又一次开释。作者在小说的时空关系上摒弃真实生活的惯常逻辑,创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真实”。“万寿公园”的那七个黄昏,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不单单是小说外的真实生活的直接因果对照,更多的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荒诞在文本内外和真实与虚构两端呈现出的 空 前 一致性。作者通过内真实呈现内因果,以此反观和抵达现实世界的人和社会——生命尽头不能提前知晓,衰老进程本来习焉不察。小说的内部世界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更为真实的存在,读者由此得以确切体认主人公萧成杉已无来路只剩归处的生命困境,意识里关于死亡的概念被本能地、无意识地具象化了。
近来,一些作家的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呈现出艺术的嬗变,引发各界讨论。其嬗变的主要方面,说到底是作家从对生活的真诚写真转入功利化的媚俗表达,这虽是作家的艺术追求、创作意图和市场经济、影视业等合力作用下的结果,但也实实在在地昭示出提升作家使命感和引导大众审美的必要,而这对于新时代的现实题材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今日推出【书斋寻悟】每日一评:赵依的《文学现象随感十五题》。欢迎品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