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1-15 09:30:34

【写作课--448】新闻“发现力”如何提高? 赵 殷

新闻“发现力”,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下面介绍两条重要的经验,供大家参阅。

一、根植生活,突破发现的盲区

事物的发展有“突变”和“渐变”两种,新闻的产生和发展也如此。那些重大突发事件或震惊社会的“突变式”新闻事件,很容易被发现和捕捉到,如2010年3月上旬泰国“红衫军”反政府示威游行、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俄罗斯准备制裁伊朗等新闻。“渐变式”的“稳态新闻”往往是“静悄悄”发生的,不易被人觉察得到,这类新闻通常不为人所注意甚至被忽略或埋没掉,从而成为新闻报道的“盲点”或“盲区”。这类新闻“需要记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大量的材料和日常事实中见微知著,发现新闻的亮点。”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善于从那些“悄悄拱出的几点草芽”探究和挖掘,进而写出了许多极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和评论,这与范敬宜所说的“静悄悄发生的变化”正好不谋而合。

那么,对于这种“渐变式”的新闻该如何进行发现和捕捉呢?

范敬宜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大处着眼,于细微处发现变化,找出新闻事件的某种标志意义和社会作用。“对于一些地方记者或者驻站记者来说,抓‘小中见大’的问题更加是优势。”“《经济时报》在2000年的时候做过一次统计,该报发在一版头条位置上的报道一半是驻站记者写的,许多获中国新闻奖的报道也是驻站记者写的,如《青藏铁路三人行》、《黄河断流万里探源》等。这些报道为什么能获奖,这跟记者能立足基层放眼全局是分不开的。”

以前,“两会”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一直享有“一路绿灯”的特权。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记者观察到情景发生了变化,于是撰写了这样一篇报道: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乘坐的车辆不再是一路绿灯,遇红灯也要等30秒。随之这条新闻被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其主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人们对“两会”代表、委员车辆可以享受“一路绿灯”交通特权的思维定势,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视角分析该特权现象实质上是一部分人(车辆)侵占或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交通权。“2003年‘两会’对代表车辆的规定,表面看起来是会风的改进,实质上是维护了民主制度的本质。”这篇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以小见大”,在深刻挖掘人们已默认的“特权行为”上进行对比式剖析,从而将此问题上升到法律与制度高度。

二、细心体验,拓展发现的渠道

怎样获取新闻线索?我们说:“处处留心皆新闻。”新华社记者徐人仲在《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中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

一般来说,职业记者“获取新闻线索通常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途径,如被邀请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还可阅读一些文件资料等一些主流渠道。”但这些渠道毕竟只能得到部分线索,更多不为人所知或易被忽略的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新闻线索必须要通过其它渠道才能获取,特别是那些影响力较小的新闻媒体及普通记者。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dongzi 发表于 2022-1-15 09:30:45

根植生活,突破发现的盲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448】新闻“发现力”如何提高? 赵 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