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山西日报:“黑作坊”打击如同“割韭菜” 为何难根除
伴随城市发展一同壮大的黑作坊如同野草,“蜗居”于城中村或城乡接合部,豆腐、馒头、灌肠、豆芽、腐竹、肉类熟食等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也成为这类作坊的“私生子”,悄悄且源源不断地混进市场……年复一年的“3·15”,必然会有这样的行动——打击黑作坊。这样的行动更像是质监、工商等部门的“家庭作业”。在一拨拨、一轮轮的打击过后,“黑作坊”们似乎已变得习以为常——
背景提示: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历来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2007年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2009年4月,省政府再次下发《山西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在全省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同年6月开始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商务、农业等部门的监管职责,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以期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监管体系。
粉条风中扬
一家人、一口铁锅、一间民房,粉条作坊就诞生了,这是绝大多数粉条作坊的真实写照。“虽然最近几年,情况稍微有所改观,但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一位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说。
太原市小店区东山集中供水站以东,有片开阔地,周围是低矮的土山,一有风吹过,尘土飞扬,附近居民的房顶上常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土。
鑫佳源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厂就坐落在这片开阔地上,工厂四周是砖砌的围墙。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上百个晾晒粉条的支架,周围没有任何遮挡物。在一间小房门口,工人们正在将加工好的粉条往三轮车上装,这些成品仅用塑料布包裹住了一半。
“这个厂子,我们这儿的人都知道,做出来的粉条就挂在木桩子上晾晒风干,不光有尘土,还有鸟儿、虫子等也常落在上面。”东峰村村民恨恨地说。
走进操作间,虽然瓷砖贴面,水泥铺地,但里面卫生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锅里的水上漂浮着一层不知为何物的沫子,夹杂着塑料布和木屑,操作台上布满灰尘,旁边水桶内的水呈乳白色,水中放着粉条。
“粉条能吃吗?”工人说:“咋不能吃,卖了2年多了,主要是销到羊杂割店、饭店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南砖井村隶属晋中市,毗邻太原市小店区。这个不大的村里,有3家制造粉条的小作坊,都设在居民的房子里,村北的一家紧靠着农田,树木掩映中显得非常隐蔽。
敲开作坊大门,院内一片狼藉,屋子内一半是生产车间,另一半是晾粉条的支架,地面上流淌着灰色污水。狭小的空间里,一女工将从污水中捡拾的粉条放到脸盆中,重新挂在支架上。用于加工粉条的各类淀粉原料也杂乱地堆放在车间的地面上。
这家作坊没有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工人没有参加过健康体检。而上述几家生产的粉条基本都是裸放,存放处卫生状况极差。
“我们是河北邢台人,从事粉条生产加工已有数年,周围生产粉条的都是我们河北老乡。”经营者介绍。
面包夜来香
低矮、黑暗的棚户小屋,沾满油污、灰尘的烤箱,杂七杂八的原材料,油腻、发亮的烤盘。每天,从这些小作坊中生产出来的面包进入各大商店、集贸市场。
3月6日,太原市小店区东太堡村,村内数家商店内,没有QS标识的面包成为主打产品,绝大多数面包包装上仅有电话,生产地址等相关信息一概没有。这些无QS标识面包的生产厂家,全部来自藏身于城中村的家庭小作坊。
“东太堡村中曾有一家运城人经营制作面包、草子糕的作坊,附近商店的面包均由这家供应,前一段时间刚搬走。”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
在知情者带领下,黑作坊终于露出了真实面目。整个生产车间就是一个砖垒的简易工棚,屋内黑暗潮湿,散发出一股股发霉的味道。大部分生产设备已经搬离,现场只剩下一个大型烤箱。
“当时,生产的时候,鸡蛋、面粉等原材料随意堆放在脏乱不堪的角落里,有的鸡蛋已经破碎,上面沾满草木灰尘,污渍斑斑的烤箱、搅拌机也未采取任何消毒措施。”知情者讲述当时的生产场景。
3月6日,小店区小马村一家副食店,一种名为“捷克包菠萝”的面包外包装上,标注了面包生产商电话,地址在“太原市高新区小马村西街”,但没有生产日期,也没有QS标识。标注的两部电话均已停机,包装上地址也为虚假地址。位于太原市双塔南路8号的金晟裕食品厂生产的糕点包装上印有QS质量安全认证标,QS证书编号为 “QS140108302073”。经查询,该企业包装袋上的QS标识号码不存在。
“现在比较正规、手续齐全的面包生 产商 ,之前都是靠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工厂慢慢发展壮大,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才会把手续补齐。”一位不愿具名、已经成功转型的经营者说,“面包主要是面包粉做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危害。除此之外,不过就是环境差点,生产厂房、设备简陋点而已。”
凉皮屋里藏
在万柏林区,经营凉皮店的都知道,小井峪村是个加工基地,聚集了多家生产凉皮的黑作坊,各家的状况大同小异,普遍存在加工环境肮脏,没有采取防尘防污措施,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在没有任何消毒措施的情况下加工凉皮。
这些黑作坊非常隐蔽,问及部分村民,均无人知道。多方打听后,才找到地方。
这是个普通的小院,正对大门的房间里,灶台的下面散乱地放着几个盛满凉皮原料的塑料盆,塑料盆已经看不出颜色,上面满是各种污渍。灶台上也布满一层灰。另一个房间存放着面粉,蒸凉皮所使用的蒸笼胡乱地扔在房间的一边,蒸笼上面都是黑黑的污垢,笼布随意堆在蒸笼旁边,黑得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进来时,工人正在距离操作间2米远的地方上厕所,出来后,手也没洗就开始和面。这里既加工凉皮、面筋又住人。加工好的产品就裸露着堆放在灶台旁边。
这些黑作坊多以家庭成员经营为主,生产工具简单,没有卫生防护设施,凉皮、面筋制作成本低廉,一些唯利是图的小吃店是其忠实的销售者。
街头的凉皮店内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几张桌子,一个放置面皮、调料、配料的玻璃柜台,操作间内积累下多年的黑色油污,既没有防尘设施,也没有消毒设备。许多小吃店、小吃摊内也没有卫生许可证,现场操作者也不穿工作服,不按照要求佩戴健康证。
除此之外,一些与百姓生活相关的食品许多也来源于城中村,它们最终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顽强豆腐房
这是一间紧挨公路的破旧小平房,紧闭的铁门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坑洞,已经看不出底色。路边不时有大车飞驰而过,扬起一阵阵尘土。平房里就是做豆腐的黑作坊,在这已经快3年了。
3月5日早上10时,太原市万柏林区光华街,豆腐作坊门口不时有三轮车、单排工具车前来拉豆腐。推门而入,院子不大,两间平房外加两间简易棚子,吃喝拉撒睡全部囊括在这狭小的空间中。
门口堆放着烧锅炉用的煤泥,装着豆渣的编织袋码放在存放豆腐的房间门口,袋子里不时有水渗出来,散发着异味。3个身着布满油污衣服的工人正在忙活着,泥水混合着的黑色地面上,大小塑料桶、箩筐、水管、磨浆机、压板等生产工具拥挤地堆放在一起。院子中间露天摞着好几层加工豆腐用的木头格子,任凭灰尘落下。
豆腐生产车间内有两个灶台,灶台上放着煮锅。锅内不断升起的蒸汽充斥着整个房间,一个上了年纪的工人正在用水管冲刷着地上遗落的豆渣,冲洗完直接将管子扔到了地上,不时有工人从管子上踩过去,管子上满是鞋印和各种污物。那边正打磨着豆浆,这边另一个工人已经从地上捡起管子直接放到一口煮着豆浆的锅内。这么做出来的豆腐能不能吃?对此疑问,工人笑答:“没问题,我们都做了很长时间了,好多地方都是我们给送的。”
距离此地不远的南寨村,村边的河道北侧,也是一个豆腐作坊集中地带。作坊门口是拆迁后遗存的建筑废墟和生活垃圾,紧挨路边的空房子是存放成品豆腐和原料的地方,不时有工人出来在房子门口的墙壁旁解手。
进入大门右侧,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豆腐制作车间,屋顶及四壁布满污垢,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摆放凌乱,沾满油污。工人们正将做出来的豆腐放在千斤顶下挤压,经过两次挤压后,豆腐便可出炉了。“一块豆腐大概有50公斤,批发一公斤是2.8元,我们一天能产30多块,30分钟就能做一块出来。”正在挤压豆腐的工人说。
3月6日,万柏林区众纺路家属区,中午时分,整条街道被各种大小车辆和采购食品的居民挤得水泄不通,一长期在此经营豆制品的摊主身边摞着4格豆腐,不一会儿,一格豆腐已经卖光。“豆制品是生活必需品,哪家哪户每天不吃点儿。”摊主说。
采访手记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对豆腐、粉条、面包等食品加工早已实行QS认证。
“黑作坊是属地管理,不管是我们局里还是工商所,只要发现一处,坚决查处,绝不心慈手软,这毕竟关系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3月8日,太原市工商局宣传处沈又成说,他对黑作坊深恶痛绝,“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平时不定期在辖区内巡查,即便有漏网之鱼,也不会让它存在很长时间。”
但在一些偏僻的城中村或城乡接合部,仍有为数众多的黑作坊,这些生产食品的作坊几乎全部无牌无证,卫生环境恶劣,却产销两旺,各种食品畅通无阻流入周边的批发市场、菜市场、饭店等,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的口中美食。
“除了日常工作,我们平时都在下面检查。而整个太原市食品监管人员不到40个人,人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弥补这一缺陷,2006年,我们面向社会招募食品监督员,现在全市大概有100多人,这些监督员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补充。”太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我们要求工作人员检查时必须进家入户,居民发现黑作坊存在,可拨打举报电话96315,如果有执法人员与经营户勾结的现象,一经发现,从重、从快处理。”
“黑作坊屡打不绝,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暴利驱使,其制作成本低廉,利润丰厚,可以说是暴利。黑作坊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关停后可以迅速当场开工,或者异地生产。”山西师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崇康教授认为,“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和贪图便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力也给了黑作坊可乘之机。”
“黑作坊要在一个地方‘扎根’,打点上门来的检查人员是最快捷的方法。”一位知情者说。采访中,更多的百姓对餐桌上的健康望眼欲穿,面对眼皮下的黑作坊,只能日复一日地在接受中等待,在等待中接受。而接受中的丝丝不安,终怕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中的亲历者。
事后的追究,恐怕会是更多亲历者的无奈。
来源:山西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