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得意,我是精神富有松藻人——写在重庆二机校学生“支煤”五十周年纪念的日子
任之于人说,上了年纪,喜欢回首往事。但我,向来喜欢欣赏前面风景。
可却不过情——同学的,还有那长眠于地下的师傅们冥冥之中的托付与期冀,我必得借“支煤”五十之庆,回头检视来路已然难觅的足迹。
回首往事,我尤想表达感激之情:松藻,给我的太多,太多。
这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1961年3月18日。那一天,我们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学校的204个小仅十五岁、大不过二十几岁的重庆第二机器制造学校的学生,在“支援煤炭”的口号下登上南去的简陋火车车厢,离开山城。
夜半三更,车临时停在夜色笼罩依稀莫辨的山崖下。抬头仰望从未见过的直耸山巅,侧耳倾听小河流水哗哗,少小离家的我们,有惊愕,有茫然,却也充满幻想和期待。
在200多同学中,我年龄是最小的。但因做定额管理工作,必须每天独自下井,穿行于矿井所有井巷。延伸的巷道在黑暗中望不到尽头,时而左顾右盼,侧耳细听,听到的是自己踩踏矸石的脚步声和矿灯电瓶盒的拍打声。黑暗之中看见一线灯光,听到远处传来的风镐“笃笃”声,竟如寒冷夜晚回到温暖的家一般亲切。松藻,教我明白了:认同一个绝不势利的草根群体,心灵永存慰藉,是人生大幸。
肩挑一百多斤的担子,光着脚丫,爬坡上坎,也能扁担闪悠;端起风锤打眼,提着风镐刷帮,别人能干的我会干得更出色;摘挂煤车沉重的连扣,抡起红炉下手的大铁锤,任汗水八颗挥洒,权当练脚劲、锻臂力。松藻,教我懂得了:心态阳光,人生断不会在悲戚与牢骚中堕落。
物质短缺、充满歧视的年代,以读书为乐,以绘画为趣,以作文为好,虽不入时自爱,虽不得志自珍,几十年如一日秉性不改坚持自我,虽未立地成佛成圣,却摒弃浮躁笨鸟先飞——第一个获得自学大学文凭,第一个在全国级大报发表文稿,第一个捧得全国煤炭系统优秀政研干部奖,第一批获得高级政工职称,第一个加入重庆市作家协会……松藻,教我认同了一个至理: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衍生于骨子里的自尊自爱。自在,没有人能够轻视你。
几十年人生历练,凝成四句话:热爱,成就一生;发愤,永远不晚;自胜,必定自强;坚持,笑到最后。松藻,铸就了几代人“艰难困苦,玉汝与成”的风骨,也给了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任我在前尘往事里扒拉记忆碎片,顺风顺水的小兄弟兀自感叹:“庆幸,先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末班车”。我笑了。一不留意,难得上锁的口中蹦出一句话:最得意,我是精神富有松藻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