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国 发表于 2022-2-3 22:09:31

年与联

过年,必须要贴对联,对联贴在家家户户的门外,抒发着个人的情怀,憧憬着未来的希望,用吉祥和喜气装点着过年。年与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年与联,是怎么来的呢?
      远古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春、夏、秋、冬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再根据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出适宜人民劳作与休息的历法。
      我国最早的历法为夏历。古人认为地是一切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着地转动,他们以太阳一升一落为一天(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以月亮一朔一望为一月,用圭表测日影,以日影的长短轮回为一回归,以太阳一回归为一年,并制定了多个节气以指导农事,把正月初一定为岁首。在岁首这一天,帝王带领大臣们祭拜天地,祈福祈寿,祈祷来年五谷丰收,百业繁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后来,经过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秦历等历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岁首也改到12月、11月、10月和冬至日。至太初元年(年号为汉武帝首创,用于纪年。汉武帝的年号有11个),经司马迁等人编制,制作了太初历,确定了24节气,确定正月第一天为岁首,称为元旦,即过年。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在全国推行太初历,而过年,也正是汉武帝确定并固定下来,并于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中国的过年,是从前104年正式开始的。
       需要普及一下,阳历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而计算时间,一年为365.24天,农历是按月亮绕地球转动的时间来计算,转一周为29.53天,一年为354.3天。而农历是把阳历和阴历结合统一起来,用闰年的方法让两者同步的历法,所以农历也叫阴阳历。而公历和中国的阳历相同,按一年465.2天计算。公历于1582年在罗马颁行,以主的生年为公元元年,为当今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元的意思就是主的生日)
      再普及一下,公历于1911年传入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废除农历,使用公历,规定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原来农历的元旦改称春节。但整个民国时期,国人拒绝使用公历,拒绝过元旦(阳历年),还保持着过大年的风俗与传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与世界接轨,规定在中国农历与西方公历同时使用,公历才在中国广泛推行开来。至此,春节在民间叫做大年初一,也叫过年。而元旦,则成了公历的岁首,也就是老百姓叫的阳历年。(复杂吧)。
       说了年,再说说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和春贴。桃符,就是对联的最早表现形式。古人认为桃木镇灾(不知道有什么科学依据),过年时,古人们把桃木板子刻上(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的名字,贴在大门两边,表达了他们辟邪除灾害的意愿。春贴,就是用木板刻上一个吉祥的字,(福,寿,财等)以表达纳福迎祥的意愿。后来,有钱的人家在桃符上涂上朱砂或再刻上词或对偶句,来表达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就形成了对联的雏形。再后来,人们发明了纸,使用简单方便,大小可随意裁剪,于是,纸张就替代了木片,春联就代替了桃符,一直沿用下来。
      春联的孕育时期为先秦至唐代,最初的春联句式很宽泛,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使用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古体诗句式和散文句式等等。唐代时期,受格律诗严格的新韵律的影响,春联对平仄、对仗、律偶有了严格的要求。五代时期,春联开始流行于民间,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出现了挽联、喜联、楹联、春联、寿联等多种形式,统称为对联。明清时期,对联的发展达到鼎盛局面。
      对联的别称有对偶、门对、春贴、对子、春联、桃符、楹联(主要用于庙宇、宫殿等的嬴柱上),成了一种对偶文化。对联追求言简意赅,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相对位置的字词要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含义要相互衔接,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形式。
         对联的惯例是仄起平落,也就是说上联尾字要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论是几字的联,也要做到仄起平收。也就是说,上下联的末字不需要押韵,但必须平仄相对。
         对联的上下联由横批决定。古代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那上联就在右边。现代人书写顺序是从左向右,那么,当横批是从左向右时,左边就是上联。这样,就产生了混乱,再加上现代人都是买对联,许多人就分不清上下联了。
      今年春节,我在村子里转了一大圈,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十之八九的对联都贴反了。有的对联是左起,有的是右起,有的对联则平仄相同,甚至末字的平仄也相同了。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同时也淡化了年的文化。
         年与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应当重新认真地认识它,并把它一代一代地再传下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