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2-9 09:35:58

【写作课--501】这则图片说明为何写得好?

请先看一个实例——
雾凇来了
本报记者 孟海鹰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1日   14 版)

  20日,吉林省吉林市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7摄氏度,出现今冬首场大范围雾凇景观(如图,韩涛摄)。
  雾凇如何形成?在吉林市,每到冬季,尽管位于市区上游的松花湖上冰冻如铁,但冰层下面几十米深的水里仍能保持4摄氏度的水温,水温和地面温差常在30摄氏度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几十里不封冻的江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江面上白雾袅袅。在一定的气压、风向、温度等条件的作用下,江面的大量雾气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的树枝上,形成大面积的雾凇奇观。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具有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的特点。每年从12月下旬到翌年2月底,都是观赏雾凇的最 佳时节。
点评
  初看上面的图片说明,觉得不过是普通的说明罢了。然在笔者看来,这则“说明”不简单、写得好!
  好在哪儿呢?好就好在“说明”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文字:
 “雾凇如何形成?在吉林市,每到冬季,尽管位于市区上游的松花湖上冰冻如铁,但冰层下面几十米深的水里仍能保持4摄氏度的水温,水温和地面温差常在30摄氏度左右,于是就形成了几十里不封冻的江面。温差使江水产生雾气,江面上白雾袅袅。在一定的气压、风向、温度等条件的作用下,江面的大量雾气遇冷后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的树枝上,形成大面积的雾凇奇观。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雾凇具有持续时间长、厚度大、出现频率高的特点。每年从12月下旬到翌年2月底,都是观赏雾凇的最 佳时节。”
  以上这些文字,及时介绍了有关雾凇的知识,使人读后知道了吉林“雾凇景观”形成的科学知识。
  如果我们把这则“说明”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文字删除,仅剩第一自然段“20日,吉林省吉林市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7摄氏度,出现今冬首场大范围雾凇景观(如图,韩涛摄)”。行不行呢?也可以。但却失掉了图片说明介绍知识的功能。
  毛主席在1962年时曾说“报纸要有知识”。如何具体体现这一点呢?就要在日常的编报过程中抓住时机及时传播知识。在包括报纸在内的各类媒体上开专栏、发短文是一种形式,可大力提倡,但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发布的大量消息、图片中就应该树立及时传播知识的意识并付诸具体操作。像人民日报刊发《雾凇》图说那样,做得很好!
  然令人遗憾的是,时下我们一些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在发消息、图片和文章时,忽略或很少考虑如何借此机会传播知识的问题。比如人民日报在刊发外国政要来华访问的消息,只介绍来访者身份、经历等,而这个国家在哪里、属于哪个洲等却极少介绍。有些大国人们都知道,但一些小国不是那么清楚。顺便价绍一下是很必要的,如能再配上地图,那就更好了!
  言及此,使我不禁想起了人民日报资 深编辑、时事绘图专家朱育莲。朱老长期从事国际形势地图和时事图解的编绘工作,他结合当天的新闻及时绘制地图,使人们在获知新闻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关知识的熏陶。多年以来,他与他人合作编绘的有《第二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参考图》、《战斗中的东南亚》、《苏联国民经济建设图解》和《世界重要战略地区图说》等,可谓不可 多得的宝贵资料。真希望我们的媒体多些“朱育莲”式的人物!
  各类媒体天天与读者见面,这正是传播知识的好时机。我们应在这方多动点脑筋、多想点办法,使传播知识经常化、持续化!
(作者刘国昌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2-9 09:38:34

老师说的极是,学习

ZX68 发表于 2022-2-9 09:44:24

雾凇怎么形成,看过就明白了。写的不错!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2-2-9 14:45:26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2-2-9 14:47:27

漂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501】这则图片说明为何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