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青 发表于 2022-2-13 15:36:04

我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去年的国庆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在影院观看一场场面宏大的《长津湖》,被感染和震撼的同时,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让我想起了印象深刻的露天电影时代。
   
      在湘西北农村:充实了一个个无所事事的夜晚

      我最早接触露天电影是小时候在湘西北农村,那时,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一听说那里要放露天电影,小孩就跟着大人,翻山越岭走五六公里早早往那里赶,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而赶到了却发现电影已经演了一半,也是常有的事。散场回家时,天上的星星、月亮就是最好的照明,夏天也会遇到萤火虫飞,光虽不大,可也够了。
      那时放映的影片也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几部老片子,来回放,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乐此不疲。   
      在村庄的打谷场上或者学校空旷的场地上,一块白色的四周镶着黑边的银幕,用两根柱子固定四个角,当小发电机嗡嗡声不断响起时,昏黄的灯光照亮放映机,这就预示着电影放映就要开始。随着电影放映的开始了。原本周围嘈的一片杂声渐渐消失,四周漆黑一片的乡村里,发亮的银幕好像是一扇让光束照进人们心灵的窗户。就这样,一个个空虚的无所事事的夜晚,变得充实了。

      在公司基地:住着草坯房的工人家庭的集体休闲

      我第二阶段的露天电影,是随父亲来到当时刚刚成立的公司基地以后,虽然住的还是草坯房、木板房,但每到周末,在工人俱乐部前的那块空地上放电影,成了管道家庭的集体休闲。住得近的早早地从家里搬来长凳和小板凳先占地方,能够坐在前排最中间的位置,这让他们成了夜晚中难得的“特权阶层”。
      更多的工人家庭是和附近乡村的农民,都是站着的,或者在最前面席地而坐,因此经常会出现因拥挤、推搡而埋怨或者争吵,人多了挤在一起磕磕碰碰难免,大部分人会选择置之不理,因为看电影才是正事。
      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坐在银幕的反面观看,为了不与他人拥挤和争吵,他们孤傲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欣赏电影的方式。
   当时已经时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的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像《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羊城暗哨》《徐秋影案件》《冰山上的来客》等反特影片,那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节奏感强,恐怖气氛营造极为成功,让人记忆深刻。

      在输油站:业余时间躁动青春的慰籍

      再后来看露天电影是参加工作后,当时我被分配到聊城输油处濮阳首站,不远处的中原油田井下作业队每周都会定时放电影。因为倒班,我只有下白班的时候能心无旁骛地看,而上中班和夜班就不行了,下中班去看,只能看电影的后半部分,上夜班,即使是在上岗前赶去看电影也看不完就要接班,不如不看。   
   那时,像《刘三姐》《五朵金花》《柳堡的故事》这样的经典,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唯美,懂得爱是永恒不变的力量,让人能够穿越所有的维度,做属于自己的主角。
      每一次的露天电影,随着银幕上出现一个“完”字,就意味着故事的收场了,然后就是散场后出现的混乱。有找人的,叫喊着某某某的名字;有找东西的,一圈寻下来,找不到也只好作罢。那个年代,蠢蠢欲动的青春情愫,百味杂陈,说它尽是不堪,却是此生最美的年华,而露天电影带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夜晚,让我可以忽略白天的烦恼和痛楚,成了我业余时间的慰籍,也是人生中温暖的记忆。

dongzi 发表于 2022-2-13 19:58:11

温暖的记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记忆中的露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