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
来源: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常 钦
核心阅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城乡融合发展,乡亲们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5.3%。富民产业持续壮大,创新创业热潮涌动,家门口的“饭碗”越来越多,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就业增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靠知识、靠技术勤劳致富,人生出彩的追梦故事不断上演。
家门口就业,农民干活有劲头,生活有奔头
冬闲人不闲。一大早,四川省通江县杨柏镇太平场村蓝莓产业园里,脱贫户刘远寿拿着锄头开始忙活,“摘完蓝莓,地力得跟上,这段时间要抓紧补肥。”
“家门口有钱挣,天天都是好日子!”56岁的刘远寿很要强,年轻时打过零工、搞过建筑,这两年回家照看孙子,他总想就近找份活干。
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牵线搭桥,刘远寿和老伴在蓝莓产业园干起了长期工。“顾家增收两不误,一年收入3万多元。”提起这份工作,刘远寿脸上露出了笑容。
产业园开发了蓝莓果干、果汁等深加工产品,产业链延伸,就业岗位更多了。在产业园长期务工的乡亲就有100多人,季节性务工的达240多人。
从园区下班后,刘远寿把手中的锄头换成扫把,清扫起村庄道路。“干保洁员,又多了份收入,还锻炼了身体,看着村里越来越美,心情也舒畅。”刘远寿说。
保洁员、护路员、巡河员、护林员……通江县整合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了5540个脱贫劳动力。“公益性岗位托起了脱贫群众稳稳的幸福。”通江县就业局局长张勇说。
促就业政策给力,家门口“饭碗”越来越多。“哒哒哒……”河北魏县前大磨乡怡怡爱心箱包微工厂里,电动缝纫机的声音不绝于耳。“家门口就能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这日子美得很!”刘屯村村民闫运英边干活边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