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2-20 08:57:26

【写作课--520】写稿,多用“感叹号”还是“问号”? 原创 拾景炎


有了丰富的素材,找到了切入点,记者在写作中情绪高亢、欲罢不能。我们在审稿中,常常看到记者写到得意处,总是划上大大的感叹号。这是好事,说明记者走心了,可是这样的作品传播效果一定好吗?

  我们建议记者在铺陈故事中,心中多画几个“问号”,文章中少用或不用“感叹号”。因为,用多了感叹号,其实是展示更多的记者情绪表达,“我说你们听”,这种灌输式写作太过生硬。而“问号”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作品有很强的吸引力。

  前些年,我们对市卫生局推出的“感动患者50条”进行宣传报道,投入很大篇幅,但读者反映平平。后来,我们和市卫计委策划了“感动‘医’瞬间”系列报道,首篇“跪地护士”感人故事——50多岁的友好医院护士王国芬,为了配合医生为一名脑出血患者做手术,她毫不犹豫跪地托举无影灯15分钟,直至手术结束。这一故事被几十家网站、客户端在头条位置转发,本报官微一天的转发量突破1万。在总结这一案例时,我们让记者认真思考,相似的新闻策划为什么传播效果大相径庭。关键是“站在对面讲,还是坐在身边讲”,前者是我说你听,而后者是以读者视角讲述,场景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想读者所想,疑问着读者的疑问,感动着读者的感动。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故事?我们要向电视等视觉冲击力强的媒体学习。研究发现,视频图像包含了这些视觉要素:对比度、亮度、色泽度等。我们讲故事要追求和实现必读、悦读效果,不妨借鉴这些表现要素。所以,我们要求记者写作故事时,脑子里要至少画上三个问号。

  一是对比度强不强?

  能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就是抓住新闻事件、人物的矛盾和反差,展现新闻事件独具的差异性,形成强烈感官冲击,在强弱对比中表现自己的办报思想,既触动读者心灵,也发人深省;既提供有用的信息,也构建了思考的空间。“潜伏局长”报道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陈家顺身份的强烈反差,从而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在读者眼中,他是一名政府官员,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内指挥,而他却和打工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工友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大哥”“工头”。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映射出一名共产党人可贵的民生情怀。

  二是亮度够不够?

  能不能最大 程度引导和改变读者的思想观念。我们强调新闻人物形象鲜明,即故事主人公具有时代感,是社会热切呼唤的典型,这样才能叩动广大读者的心弦。当下激烈变革的时代中,人们内心很不平静,矛盾冲突中,人们期待公平正义的典型;迷惑困顿中,人们渴盼奋进前行的榜样。这,正是党报职责所系,也是大有作为的空间。“潜伏局长”的故事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干部该怎样做官”、“企业该怎样用工”。

  三是色泽度饱满不饱满?

  读者能不能借助故事的生动细节 “穿越”到特定的场景,感受故事主人公的特殊经历和思想情感。讲好故事,要特别注意细节描写。我们常说,新闻因“人”而生动,要写好人、表现人,靠什么?一条重要的法则就是细节,因为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 具吸引力的地方。不同的人讲故事,会有不同的路数技法,但把故事讲得精彩,都少不了真实;逼真地还原生活,真切地展示情怀,少不了生动,有具体的细节、细腻的语言、生活的气息,这样我们所讲的故事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在要求记者讲好故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如,人物形象的雷同化,容易“千人一面”,让读者很快产生审美疲劳;人物典型的概念化,刻意拔高塑造“高大全”形象……所以,我们强调,记者讲好故事,要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之处,平常中见“奇崛”。

  现在,在扬州日报已经形成共识:写好新闻报道,重要的一点是讲好故事;讲好故事,一定要着眼于写人性、话人情。把握住这一重要原则,就掌握了开启读者心扉的“钥匙”。

  (作者为扬州日报副总编辑)

dongzi 发表于 2022-2-20 09:01:29

写人性、话人情

ZX68 发表于 2022-2-20 10:22:16

写人性、话人情,就掌握了开启读者心扉的“钥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520】写稿,多用“感叹号”还是“问号”? 原创 拾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