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521】梳理材料,“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原创 拾景炎
我们在指导记者讲故事时,面对一个普遍问题:记者辛辛苦苦采回一大本素材,却无从下手。我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解决每位记者个案中的困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有个形象比喻,“讲故事不是生产午餐肉罐头,不可能把所有的故事材料都放进同样的模子里。” 这是新闻同行普遍面对的难题,难怪此书在开篇中感慨:“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在采访材料的梳理与提炼阶段,我们要记者想明白,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看中医”,自然是望闻问切,从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调节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消祛病症。讲好故事何其相似。把采访对象和素材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考量,放在特定的成长历程中认知,才能准确把握其事件价值和精神实质。说白了,记者要有大局意识、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不同于管理学中“木桶效应”的短板决定论,新闻传播更多体现“灯塔效应”,抢占舆论制高点,如同在大海中树立灯塔,引 领 航向。作为主流媒体,应当有一种责任担当的自觉,我们应当讲什么故事,包含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看西医”,就是直击病症,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记者在讲故事时,要着力思考哪些元素让故事变得有趣,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哪些细节能深深扎入人们的记忆之中。
我们建议记者在材料的梳理与提炼阶段“中西医结合”,心中既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搭准时代的“脉搏”,脑子里又要想着如何与读者知识同构、情感共振,找准故事的切入点,直击读者的“痛点”。
我们曾报道“一个送气工的爱心基金”,主人公是农民工颜展红,他凭一己之力,成立爱心助学基金,帮助了70多位贫困学子。这是一个常见的爱心故事,时代需要这样的凡人善举,但我们要求记者找到其独特的“辨识度”。记者随同颜展红扛了一天的煤气,当累得走不动时,脑子却灵光一现,一下子找到了新闻的发力点:老颜攒钱的方式非常特别:每扛一罐煤气,能挣2元钱,从中拿出5毛钱。满满一罐煤气,重30公斤,一年要积攒6000元助学基金,那就需要扛12000个煤气罐,平均爬四层楼,高度是11米,一年下来,上下楼梯的高度累加起来,相当于15个珠穆朗玛峰。15个珠峰,6000元爱心款,放在任何人面前,谁不心生敬意。这样的切入点,直抵人心、震撼心灵。
我们在实战中深感,讲故事选取的角度,源自认知的高度,更源自对读者心理了解的深度。正是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让我们精 准找到讲故事的切入点,精细锁定故事与读者在感情上的链接。
在采访阶段,考验的是记者的突破力、沟通力和观察力,在梳理和提炼阶段,记者要借智于总编室和编辑部,这考验一个媒体的统筹协调力。
(作者为扬州日报副总编辑) 中西医结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