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防治人才拔苗助长落下的后遗症
防治人才拔苗助长落下的后遗症“十二五”中建功立业,要铺开人才强国战略,人尽其用,不合时代的、拔苗助长式的人才政绩观念,应该摈弃,而落下的后遗症,防治或清除。
寒假结束后,北京某财经大学毕业生李伟一直在各种招聘会上“泡”着,但无法找到一份令他满意的工作;“工资太低,心里实在不平衡”,“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骄子,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出现就业难的矛盾,其中又能折射出什么呢?
有尽量多的学生“才子”,本科生若干,硕士生若干、博士生若干,是不少领导干部为之自豪的政绩观之一,旗下人才济济;人才兴国、人才兴邦,道理不假,拔苗助长人才政绩者却专走“文凭”这条独木桥,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成为撒下优厚待遇网猎的对象,年过一年,随着供过于求,政绩花瓶花容尽失处还是落下不少后遗症。
就说大学生刚出校门,接受了高等教育,有较多的知识储备,是好树苗不假,离成材还是有差距的,政绩有心人会为他们贴上“人才”的标签,其高度的影响力,让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途中飘起来,比农民工工资少了不干,不能在机关上班不干,“高薪的干不了,薪低了不愿干”,吊着“文凭人才”气球自我感觉良好的飞,如果着不了陆地,成为长久的悬浮,父母揪心,社区操心,留给社会一个“问题病毒”。
此种拔苗助长的人才政绩观,遗留的主要是“心虚败火症”。
高学历非要高工资、高待遇,否则不就;聘个扫厕所的、看门的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大学生不先分到一线锤炼,而是抱在办公室温暖的摇篮里哇噪嚎啕和指手划脚,着实让不少人顺势患了“失心疯”,有了好高虚妄的心火,同时,也为家长们不惜花血本拥挤培养高学历孩子这条道推波助澜。
那些在一线踏踏实实熬业绩的,能攻善战却非人才,有功劳实无文凭名,工资收入就没有上班没几天的“人才”多,相形见绌确让人心灰意冷,久而久之,易让实干族患下“心口寒”,为事业发展留下隐患。
没有到基层接受锻炼的大学生,很快就会跨入领导阶层,现实和理论的距离会诱发“病灶”,发号施令多有不切实际,让终端操作者无所适从,不服从挨批,服从则出错,出错就要追责任,这样的情形会导致多方“心绞痛”。
大学生就业难,其有力的推手是拔苗助长的人才政绩观,从而变形了不少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嫌弃脏、累、苦,崇尚位子、票子、房子、本子(户口本)、帽子等“五子登科”;它助推给社会、企业、大学生的病变不容忽视,矫正防治这种人才政绩观,须建章立制,让能在基层岗位上勇于拚的,有业绩支撑、有作为保证、有创新成果这些实在功劳的人,享有“人才”的高待遇,形成良好的鼓励导向,从而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心病还用心药医,这要求大学生心中放下架子,心里摆正位置,认真分析现实,不管学历多高,都能够先在基层扎根,愿意在艰苦的岗位上干起,防治“心高气”后遗症,走上岗位求业绩,为以后腾飞夯牢基础。 观点不错。 谢谢王老师和szlmhtx老师的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