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会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不久前,在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代表上海市总工会,就本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提出关于《打造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服务上海卓越制造建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再过几个月,上海将迎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办好这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并以此为契机,持续打造上海高技能人才高地,既恰逢其时,同时更刻不容缓。
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上海各级工会通过持续不断搭平台、建舞台,厚植高技能人才成长沃土,让技能人才近悦远来。让上海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http://www.workercn.cn/html/files/2022-02/28/20220228140310098356884.jpg 赛技能比技术
掀起劳动竞赛热潮
2019年8月,在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95后小将徐澳门一战成名,凭借精湛的维修技能,勇夺车身修复项目金牌。世赛归来,徐澳门成为上汽通用整车制造工程部试制车间的一名技师。如今,凭借高超的技能水平以及平时的不断勤学苦练,徐澳门在自己的新“赛道”上越走越顺:不仅是汽车批量生产前的质量“把关人”,而且组建了由他领衔的汽车制造领域难题攻关团队。
除了徐澳门,43届世赛银牌得主罗良、44届世赛金牌得主杨山巍也都是上汽集团的职工。上汽集团通过实践形成了职业技能竞赛“四级(全国、全市、集团和企业)联动”竞赛体系,以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形式,不断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带头示范作用。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三大重点产业之一,生物医药领域有一个享誉浦东且连续举办了十多年的劳动竞赛——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实验技能大赛。它是上海市唯一以药物研发技术为主题内容的竞赛,服务累计覆盖6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涉及一线研发生产技术岗位职工20万人次。作为这项竞赛的受益者,维亚生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竞赛企业造就了一批技能人才,“比如,公司一位2015年参赛并夺魁者如今已成长为研发团队负责人。”
近年来,上海工会坚持用好劳动竞赛“传家宝”,以创新为灵魂,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为根本任务,持续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并以“五个中心”建设、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五个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为牵引, 通过培训、比武、练兵、竞赛、献计等一系列活动,形成覆盖各层级、各领域的竞赛新格局,锤炼一支能打大仗、善打硬仗的上海产业工人队伍。
http://www.workercn.cn/html/files/2022-02/28/20220228140322739379044.jpg 推动校企合作
促进学历技能“双提升”
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用人的。培养高技能人才,把学校和企业连通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将会事半功倍。
“大电气”,这是人们对上海电气的亲切称呼。所谓“大”者,国之重器也。新时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上海电气集团需要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支撑。为此,他们选择了校企合作这条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依托李斌技师学院,健全“学校+工厂、学历+技能”的培训体系,完善“3+3+3”技能工人培训模式。“对有3年工作经历的青年技术工人,用两个3年时间进行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并取得学历、技师‘双证书’,形成技术工人‘培训—比武—认定—应用—激励’工作链。”上海电气集团工会相关同志告诉记者。
陈韬是上海电气集团下属上海汽轮机厂的职工,曾是培训班的学员。他表示,正是受益于这一模式,他从机床操作车间走进培训课堂,圆了技能梦和学历梦。
百年造船“航母级”企业——江南造船厂,同样走的是校企合作之路:依托江南技校资源,分批组织船舶钳工、管系工、电焊工、装配工、电工和起重驾驶工等工种产业工人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理论和实操相结合,将生产现场标准和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定向培养人才。
加强校企间的合作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而工会,恰是两者之间的“桥梁”。2021年初,市总工会会同市教委等本市多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出九大具体举措,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作。
与此同时,在市总工会指导推动下,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首批14所院校与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今年,第二批校企合作签约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http://www.workercn.cn/html/files/2022-02/28/20220228140335066724770.jpg 群众性技术创新
持续弘扬劳模精神
2021年11月3日,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一线技术工人又一次登上国家科技奖的最高舞台——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高级技师李鸿的《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自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类评审组以来,上海共有7位一线工人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的,在人们眼中,上海师傅不仅技术好,而且懂发明、会创新。
近年来,为推动职工岗位创新,上海工会多渠道积极搭建各类职工创新创造平台,营造本市群众性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选树6批次583名上海工匠;17个工作室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数量居各省市工会之首。先后命名488个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上海职工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400项,推动全市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00万余条,完成技术革新12万余项,夯实群众性科技创新基础;连续举办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近十届参赛项目共17800余项,包含发明专利近9200项,总经济效益约2860亿元,挖掘出了以包起帆、李斌、王曙群、孔利明、王军、徐小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上海优秀发明家;以上海职工科技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科普讲师团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市级层面创新活动90余项,区局层面活动1700余项,吸引近800万人次参与……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起,市总工会还特别设立了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以鼓励职工创新创造,其荣誉、奖励等同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同时,市总工会还加大对获奖项目的后续培养和扶植力度,与市科委等共同推荐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
通过工会搭建的各类平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申城持续闪耀。
http://www.workercn.cn/html/files/2022-02/28/20220228140344200966155.jpg 持续增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附力
上海要成为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迫切需要持续增强对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吸附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在2022年上海市政协十三届第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时,提出了三个重要性建议。目前,本市高技能人才供需、薪资等情况如何?怎样才能进一步吸引高技能人才?结合三个建议,记者采访了沪上部分企业、职工,听一听职工心声,看一看企业做法。
高技能人才成“抢手货”
在闵行区某小型招聘会上,人事王小姐向记者说起了她们企业的招聘“尴尬”:“我们是一家精密磨具加工制造企业。这两年招工还不至于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想找到一个技术型工人却很难,市场上有经验的磨床工太难找了……”
根据市总前期相关调研显示,有近六成的调研受访者认为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间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另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虽然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目前的发展状态,但从长远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让八级工“钱袋子”鼓起来
尽管市场上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但另一个事实却是——高技能人才的收入与工程师尚有差距。有高级技师告诉记者,自己获得高级技师职称已近20年,但工资收入仅相当于他所在企业获得高级职称5年的工程技术人员。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本市另一家民生保障类企业,其获得“上海工匠”的技能大师工资收入可达到公司副总级别。但此类现象并不普遍。
针对技术工人收入不高的现状,黄红的第一个建议,要让高技能人才的“钱袋子”鼓起来。
近期,人社部传来关于探索建立“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消息。针对此,记者采访了年过八旬的原上钢五厂退休职工赵华:“那时候厂里的八级工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非常受人尊重,有八级工在的地方就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收入比厂长还高,每个月能有100多块,刚入厂的一级工工资才十几元……”
尽管“新八级”和“老八级”概念不尽相同,但老赵觉得,八级工的“钱袋子”就应该鼓,曾经“八级工”所代表的高技术、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以及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始终应该是社会的主旋律。
新职业群体也可以“持证上岗”
“以前没有网络游戏行业直接对口的技能认定证书,现在好了,终于领证了!”来自普陀区波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黄美高兴地告诉记者。
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职业群体,但像网络游戏等新兴领域却没有被纳入原有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中。随着本市新行业、新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推进,作为网络游戏行业的代表企业,波克公司在获得本市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后,对游戏行业中两个重要工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制作员展开了认定,让像黄美这样的网络游戏行业技能人才“持证上岗”。
黄红的第二个建议,要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业态新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工种)范围,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
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体系“转”起来
在高技能人才收入、职称“双保证”基础上,黄红的第三个建议,要让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体系真正“转”起来。如何“转”?记者走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临港新片区。
2020年12月18日,临港产业大学在临港新片区孕育而生。而自诞生起,区别于传统大学,临港产业大学采用“虚拟校区,实体运营,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的模式,依托临港集团职业教育与企业大学平台,整合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的学历教育与社会服务能力,以及业内龙头企业培养体系,结合新片区重点产业与人才需求,以引领性、交叉性、创新型的学科专业为重点,进而建立从在校大学生联合培养、在岗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到社会求职人员的岗前培训的新型产教融合教育体系。
临港产业园区工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港产业大学是“一十百千万”新片区职工技能登高计划的一项,事实上,该计划还包括搭建10个产业实训基地,选树100名“临港工匠”,培养1000名“临港学徒”,助推10000名一线职工技能等级提升、储备10000名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全面搭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