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557】小说人物对白写作技巧
对白写作好的对白会吸引读者,打开一个空间,让读者踏入纸页中,慢慢地沁入每个对话人物的想法中。相反,糟糕的对白会阻碍读者。
对白看起来简单,但它却是一名写手成长为大师所需要掌握的最难的一种技巧。对白并不仅仅是交谈,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思想的有效交流。
针对“对白写作”练习,我建议你想象一个迷你小故事,虚构或非虚构都可以,大部分由对白构成。
首先找到一个强烈想要某样东西的人物。比如一个想要父母停止吵架的孩子,一个想要结束一段关系以便和另一个人开始新生活的成人,一个想让子女多回来看看的老人,总之是一个有着强烈愿望的人。
如果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那么对白就是虚构的。如果是一个记忆中的人物,或者就是写你自己,那么你可以选择写虚构的对白,也可以选择写非虚构的对白。
为你的主人公写一小段人物概述。限时五分钟。
一旦选定了一个人物,就要着手寻找第二个与之对话的人物。第二个人物要与主人公形成对立。你要问一问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主人公如此行事。
一段对白就是两个人物间有意义的思想交流。谁是这第二个人物?你必须要理解他。
为你的第二个人物写一小段人物概述,作为对手出现。限时五分钟。
现在来设计相互对抗的场景。几句话就可以描绘出对白发生的地点——要用若干细节显示出场景的特色。
在写对白的时候可能不需要这些,但是作为作家,你本人要知道这个场景设定,这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介绍你的人物出场。
同样,在几句话之内,用一两个小细节,给出你的人物概况。
设定场景,引出人物。限时五分钟。
想一想你的主要人物在这次相遇中想要得到什么。会取得进展还是将遭遇退步?当然不管发生什么,你的主要人物都必须贯穿到最后。
对白最终会引出某种程度的问题解决。想象一场对峙。开始写一段对白,慢慢来,让对白揭示出你的两个人物,其中包括潜在对白、肢体语言和停顿。
写一段对白。限时十分钟。
停下来读一读你刚刚写的内容。想一下对白的三个目的:揭示人物,推进情节,增强语气情境。
是不是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说话方式,可以揭示其性格?故事有所推进吗?对白增进了语气情境,为这场遭遇制造了氛围吗?
最后,主要人物是否经历了转变,获得了新知?现在重写一遍这段对白,记住这是一个迷你小故事,要有完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重写你的对白,记住这是一个迷你小故事。等写完的时候,再花一点时间为它起一个题目。命名是一种尊重,并且可以避免你轻视自己的作品。
我们将对白定义为“一种有意义的思想的有效交流”。这也是你所写的短对白的目标所在。
如果你写的人物有能力执著于自己的欲望——即使以最不起眼的方式——这段对白也是充满意义的。
现在来做最后一个练习,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十分有效的练习。
和另一位写手分享你的对白,不管是与工作室的同仁,还是一位你的写作伙伴。选择你们两个要扮演的角色,然后大声读出来。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剧本写作练习。精彩的对白一句句掷地有声,针锋相对。建议你们站着读对白,这样会听得更加清楚。要相互鼓励。想象自己站在台上。
将你写的对白分享给其他写手;大声读出来。限时十分钟。
对白也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可以说对白写好了,小说也就成功了一半。
试想想,如果作者在小说里把对话都直白地写出来,读者肯定会感觉枯燥乏味,然后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想法,比如下面对话--
A:回来了?
B:嗯。
A:晚上吃什么?
B:随便。
小说里如果都是如此对白,读者应该看不到两页就会把书扔了吧?
平淡而没有一点冲突的对话,对故事情节根本没有推进作用,也无法显示出人物性格,更无法增加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对白有几种作用,下面主要说说对白写作方式和技巧。
一、作者要懂得收敛,冗长的对话容易带偏读者,因而对白要尽量用短句,最好不要超过15字。
例子,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你家一定很气派吧?”
“啊,要是气派加没钱,会乐出眼泪的。”
她继续用吸管头搅拌姜汁啤酒。
“可我家穷酸得多。”
“怎么知道?”
短句子节奏简明,实际生活当中人们日常对话也就是几个字,而且短句也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对白要以疑问句、祈使句为主进行编排,尽量少用感叹句和陈述句,并尽量不要使用复句。
例子,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我把杰拿来的啤酒倒进杯子。
“父母在哪儿?”
“不想说。”
“为什么?”
“正经人不跟人家讲自家的班事,对吧?”
“你是正经人?”
她想了十五秒。
疑问句、祈使句更利于制造冲突、刻画心理和凸显人物个性,且生动活泼。所以在对白中尽量多使用。使用复句常常会使读者感觉疲劳,因而要尽少使用。
三、对白来源于生活,但必须要高于生活。
如果作者把生活中的真实对话原封不动照搬到小说当中,
不用想,读者会昏昏欲睡,因而如何在让读者感觉真实、自然而又生动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加工和提炼,就能看出一个作家的水平。
比如,本文开头的对白--
A:回来了?
B:嗯。
A:晚上吃什么?
B:随便。
如果改成下面这样--
A:知道回家了?
B:别管我。
A:这么小气,说你两句还在生气?
B:我是小气,这事你别再过问了,行不?
改过之后是不是感觉要好点?
而当人物嘴上说出吸引人又不乏真实感的话后,读者是不是会更加兴致盎然呢?
四、对白要根据每个人物的核心情感和个性来设计。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个性不一样,对话场景不一样,说出来的话自然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人物对话首先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每个人的语言都是不同的,不能把大男人说出来的话和小女人说出来的话都写成一个口气。
不同的环境之下,对话肯定也不同。紧张的、舒缓的、温馨的和浪漫的等等,不同环境下,对白语言必须有所不同。
例子—
老年男人:“亲,在干嘛呢?”
老年妇女:“老--公--,过来呀,帮我捏下脚,好不好,好不好嘛?”
如此对白口吻,读者看了应该不止是发笑,甚至会吐吧。
五、对白的多少和对白节奏要根据故事结构合理安排,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对白要做到恰到好处是小说成功的关键之一。
例子,村上春树《天黑以后》:
随后客人直接搭乘电梯去房间,既不必跟人打照面,也不必与人交谈。价格分为休息与过夜两种。
蓝色照明微嫌昏暗。玛丽好奇地东张西望。小薰和里面前台的女
职员轻声交谈。
“你大概从没来过这种地方吧?”小薰问玛丽。
“头一次。”
“呃,各色各样的行当都有啊,这世上。”
小薰和玛丽乘坐客用电梯上楼。走过狭窄的走廊,站在写有404号码的门前。
小薰轻轻地敲了两下,门立刻从里面打开,一个头发染成鲜红的年轻女子焦虑地探出脸来。瘦瘦的,气色很差,穿件肥大的粉红T恤、条有破洞的蓝牛仔裤。
是不是感觉文中对白自然而然穿插其中,不显多余,对白把上下文自然连接。
六、对白就是让小说人物互相打断对方,一般不会让对方把一句完整的话说完。
互相打断就如真实生活中人们对话一样,凸显真实性,同时也因此容易造成对话人物的误解,有误解就容易起冲突。
例子, 莫言《酒国》--
她恼怒地说:
“你骗人。搭车时你说是车辆监理站的。”
他笑道:“不是差不多吗?”
她说:“你是特务!”
他说:“可以算特务。”
她说:“早知你是特务我才不拉你呢!”
丁钩儿摸出一盒烟,扔到她怀里,说:“好了,别生气啦。”
她把他的小酒瓶扔到路沟里,说:“用这样的小瓶喝酒,算什么男人。”
七、对白忌用问答式对话,那样会令读者乏味,对白要有修饰,要有矛盾和冲突才能更吸引读者。
如果把上面对白改成问答式,来看看什么效果—
她恼怒地问:“搭车时你说是车辆监理站的,现在又说是检察院的,你是骗子吗?”
他笑道:“我不是骗子,不过也差不多。”
她再问:“那你是特务吧?”
他说:“可以算特务。”
她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你是特务?”
他回道:“那样你会不会拉我呢?”
她说:“我肯定不会拉你!”
丁钩儿摸出一盒烟,扔到她怀里,说:“好了,别生气啦。”
她把他的小酒瓶扔到路沟里,说:“用这样的小瓶喝酒,你还算男人吗?”
改为问答式的对白会不会很滑稽?
八、如果作者能做到让读者自己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语气,那就不要在对话前后用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尽量减少用副词的频率。
要表现一个人生气,不高兴,就让他说出的话来体现出他的情绪,肯定比写他“气愤地说”,“恶狠狠地说”,“阴郁地回道”要有力量得多,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更胜一筹。
例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我告诉科拉达尔如何跳出大车,让卡什一个人坐在里面想法子保住棺材,后来大车翻了,快到岸边的朱厄尔又硬逼着他的马退回去,马儿倒是挺有见识的不愿回去,这时候,科拉说:
“你跟别人一样, 说达尔古怪,不聪明,可是他是他们当中唯一有头脑,知道该跳车的人。我知道安斯太精了,连坐都不愿坐上去。”
“他就是在车上也帮不了什么忙,”我说。“他们本来挺顺利的,差一点就过去了,要不是漂来那根圆木的话。”
“圆木,废话,”科拉说。“那是上帝的手。”
“那你怎么能说他们傻呢?”我说。“没有人能抵抗上帝的手。想抵抗都是亵渎
神灵。”
“那怎么又去抵抗呢?”科拉说。“你倒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安斯并没有抵抗,” 我说。“你骂他也就是为了这一点。”
“他的职责是待在车上,”科拉说。“ 如果他是个男子汉,他就应该待在车上,而
不应该让他的儿子去做他自己不敢做的事。”
“那我就不明白你到底要什么了,”我说。
“前一分钟你说他们要把棺材运过河去是违抗上帝的旨意,可是后一分钟你又大骂安斯说他不和儿子待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上面对白改成这样—
科拉不满地说:“你跟别人一样, 说达尔古怪,不聪明,可是他是他们当中唯一有头
脑,知道该跳车的人。我知道安斯太精了,连坐都不愿坐上去。”
“他就是在车上也帮不了什么忙,”我急忙反驳他,“他们本来挺顺利的,差一点就过去
了,要不是漂来那根圆木的话。”
“圆木,废话,”科拉不耐烦地说。“那是上帝的手。”
“那你怎么能说他们傻呢?”我没好气地说。“没有人能抵抗上帝的手。想抵抗都是亵渎
神灵。”
“那怎么又去抵抗呢?”科拉生气地说。“你倒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安斯并没有抵抗,” 我用力摇头,也生气了,说:“你骂他也就是为了这一点。”
“他的职责是待在车上,”科拉越说越兴奋, “ 如果他是个男子汉,他就应该待在车上,而不应该让他的儿子去做他自己不敢做的事。”
“那我就不明白你到底要什么了,”我揶揄道:“前一分钟你说他们要把棺材运过河
去是违抗上帝的旨意,可是后一分钟你又大骂安斯说他不和儿子待在一起。”
改过以后的对白可以看出作者用这些语气描写所作的主观引导,反而增加了读者和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无疑是画蛇添足。
对比一下就发现在没任何语气描写的情况下,读者对人物的体会却更加深刻有力,阅读体验感更强,由于整个小说语言的展示力增强了,读者就更有读下去的欲望。
九、每段对话都应该有潜台词,也就是小说中人物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
如果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直白地怎么想就怎么说,那么这个小说对白肯定读来枯燥乏味,而当人物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时,读者就会兴致盎然地看下去。
例子,摘自网络—
男人递了一朵玫瑰花给女人,女人故意刁难道:“你拿玫瑰花给我干嘛?!”(潜台词: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企图啊?)
男人道:“这是我的一片心意!”(你难道不知道吗?!明知故问。)
女人有些生气的道:“那我以前叫你给我钱花 你咋不给?!”(什么都不给我,就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门都没有!)
男人道:“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接受我的玫瑰花!”(你连我的爱意都没接受,我凭什么给你这给你那?)
一句简单的话往往有潜台词,每段对话就更应该有潜台词,没有潜台词的对话不能出现过多,多了就乏味。
十、不要试着用对白去交代情节,那样会降低故事本身的吸引力。
斯蒂芬金说过:“好小说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你如果可以将某事表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就绝不要明讲出来。”
白可以交代身份、年龄、人物关系等,但就是不能交代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的发展、转折、起伏等不能用对白去解决,对白只能起对白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 好的对白会吸引读者,打开一个空间,让读者踏入纸页中,慢慢地沁入每个对话人物的想法中。相反,糟糕的对白会阻碍读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