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3-12 09:16:48

【写作课--558】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

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

一、动“大刀”

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可是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在此后两次大的修改中,他忍痛割爱,竟删去了20万字。

二、删

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 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

三、 “一行”和“九行”

一天,法国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写的短篇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发现福楼拜桌上有厚厚的一叠文稿,而且每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问:“您这样不是太浪费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一直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四、 二百行和二十一行

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形象生动为止。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二十一行。

五、“怕后生笑我”

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么认真地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说:“我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

六、其他故事

1.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

2.美国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

3.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肥皂》约7000字左右,已经发表了,再版时竞有近150个字作了修改。

4.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5.、钱钟书对《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

6.托尔斯泰对长篇小说《复活》中卡秋莎的外貌描写,修改了20次才定稿。

7.英国诗人拜伦在作品交付出版后,燃烧的激情常常让他把稿件抽回来重新修改,并不断补入新的诗句,直到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

8.唐朝的贾岛是著 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作家修改文章的方法

“文不厌改”,好文章大多经过反复修改,很少有一挥而就的,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也都会在修改上下功夫。那么,修改文章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

1.读改法

读改法,就是通过朗读或默读,边读边思索,遇有语意不畅的地方,随手改正。文章中的毛病,光靠目阅,有时不容易发现,一读,别扭而不畅达的地方,就立即出现。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强调通过朗读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他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了口头说说看……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不紧啊,词和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么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是修改的办法”。

鲁迅对读改法很重视,也常用它,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2.暂搁法

暂搁法,就是写好初稿后,不立即修改,而是暂时放一放,过些时候再修改。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就说:“当其甫做就时,疵病亦不能自见……若使当时即知,则亦不下笔矣。故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不然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这自易”。

万垒赛耶夫在《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中介绍果戈理的修改文章经验时说:“……随后,过一个月,过两个月,有时候也许还要久些,你再拿出你所写的东西来读一读吧:你会发现有许多不对的,很多多余的,和很多没有达到的地方……你拿起它,读一遍,用同样的方法改一改……据我的主见,应该这样做八次。”

清代唐彪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数,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3.求助法

求助法,就是将自己的初稿拿给别人看,并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自己写的文章,思想与表达已定型化,往往处在“当局者迷”的状态,难于突破;请别人帮助修改,则“旁观者清”,易于发现新问题。

徐迟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旋涡中》就是在臧克家的帮助下修改完成的。徐迟写这篇文章,当时已写了三遍,越写越长,都不成功,最后把它放下,到云南去了。

后来,臧克家了解到他写作的情况,指出他写得“太不精炼了”,并给他选了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和另一篇文章要他读。在臧老的帮助下,徐迟对原先写的稿子来了一个大的改动,重新进行了构思,结果只用了七千多字就把周培源的一生很好地反映了出来。


编辑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一、修改的技术

增。凡文中内容不够全面、充分,文字上有疏漏之处,都应加以增补,如增补观点、材料、文字、图表、标点等。

删:凡文中内容和文字表达上的赘余,应当一概删削,如删削观点、段落,删削材料、字句等。说不清楚的,删掉。

改:凡文中不够正确、严谨、恰当之处,应加以改动。

大改,就是对文章进行一次性大手术,改换体裁,变动结构,推倒重写;

中改,增删材料,改动格局,增减一些内容文字;

小改,仅就文章进行“小修小补”。一般集中锤炼字句,润饰语言,检查文面,修改病句,改换标点等。

二、修改的技巧

1.从主题着手

首先要看主题(思想、观点、意向)是否健康、正确。

再看文字、材料、内容是否把你的主题表达出来,是否充分,是否新颖,独特,有无片面性。

有时即使主题正确无误,在修改时也会出现一些预想之外的闪光思想和语言,比原来的要深刻和精彩,修改就是弥补和扩展发挥的极 好机会。

2.审视结构

层次是否分明,条理是否清楚;

思路是否清晰,段落是否匀称,详略是否得当;

前后是否呼应,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严谨。

3.推敲润色语言

把话说得明白。

首先要做到正确,即选择意义恰当而确定的词语。其次是用现成的、通行的口语。再次是用简明易懂的话,方言、术语尽量少用或不用。

二是把话说得有力。有力是指每句话、每个词都讲得是地方,与语言环境配合得好。要在怎么讲才能把话说得有力上下功夫。

三是把话说得动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用词造句的感情色彩和韵味,表现出诚恳、热情、振作的风貌,利用词句自身具有的那种和谐优美的韵味,把话说得流畅、响亮、生动。

4.尽量保持原稿风格

修改只能在原稿的基础上加工。文如其人,各人的文章,有各人的风格,有各人的语言特点和路子,编辑或校对在改动稿件时,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原稿,更不能忘了著作权法中的相关规定。

编辑修改稿件时要尽量保存,切忌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取舍标准。如果有的编辑因自己爱好文雅的辞句,把通俗的、口语化的文字按自己的爱好统统给改了过来。有的编辑则喜欢现代语,认为古语不可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格杀勿论,把古语等都删改掉。这种以自己的爱好为标准强求一律的写法,是于事有损无益的。

当然,不可否认,有的文章不动大手术是不能刊用的,碰到这种情况,如果情况许可的话编辑最好是提出自己的意见,由作者本人考虑修改。编辑如果大删大砍。这是一种不尊重作者的粗暴作风,费力不讨好,作者也会有意见的。也不利于培养作者,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

李红兵1 发表于 2022-3-12 16:45:2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558】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