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568】李春雷:回忆《木棉花开》的创作过程
这几天,不少朋友谈起《木棉花开》,并频频向我推发木棉花开的图片。感慨万千。由此,我也不禁想起了当年的一些细节,特向大家汇报。
其实,任何一次突破和创新,都是一个极痛苦、漫长的过程。突然一道电光闪过,便趁机前进。猛然一扇石门洞开,遂疾步跨入。但是,坦途不远,欣喜未尽,面前又是一团深不可测的迷雾,一道紧紧关闭的石门。于是,再苦恼,再痛苦,再突破。就这样,反复轮回,轮回反复。直到最后一道难关攻克,你才会感到如释重负,死里逃生,天蓝地绿,鸟语花香,心旷神怡,生命如此美好!
庆幸曾经坚守!
感恩岁月赐予!
回忆《木棉花开》的创作过程
李春雷
2005年,我获得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我的获奖作品是工业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宝山》,由于我在一座普通的非省会城市的非文学单位工作,由于我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且还年轻,所以免不了有些非议。
这些非议主要有,这个年轻人运气好,抓住了宝钢这个大题材;这个年轻人只会写工业题材(因为我在此前的成名作品也是工业题材《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个年轻人只能写长篇、不会写短篇;这个年轻人读书少、艺术修养差等等。
我的心里当然不服气,所以一直在苦苦努力、提升自己,也一直在暗暗寻找题材,证明自己。
那两年,我确实格外用功。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我自费租车深入太行山区,为时半个月,行走数千公里,实地踏访了八路军在抗战初期的几个主要战场,创作了一个长篇《赤岸》。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实实在在地营构短篇,使用这些素材,以抗战期间的小人物如小战士、小媳妇、理发匠、演员、妓女、土匪、盗贼等草根人物为对象,创作了30多个短篇,结集为《铁壁铜墙——河北民间抗战纪实》,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这部书的写作很有价值,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抗日战争的背后,更让我磨炼了短篇纪实的创作能力。
2006年,我又沿着这个思路,创作了介于长篇和中篇之间的报告文学《摇着轮椅上北大》。这部作品,更加磨炼了我的文笔,让我找到了初步的感觉。
2007年年初,我应《光明日报》之邀,创作了短篇报告文学《乡村的笑靥》。这篇作品,使我真正有了一些感觉,感到了这个世界的瑰丽和芳香,似乎从老虎吃天的茫然无知,进入了一条曲曲弯弯却又无限风光的秘径。
这一年夏天,我还应《光明日报》之邀,赶赴厦门大学采访了一位院士,创作了反映高考题材的短篇《富勒烯的情人》。这一篇,感觉更好些了。
正是沿着这条秘径,我走了下去,走到了广东。
2007年秋天,上海《文学报》社长兼总编辑陈歆耕先生邀请我,赴广州市采访丰田汽车公司。当时,中国汽车业正是方兴未艾,广州市与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日本丰田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轿车“凯美瑞”,风行全国。于是,他们通过上海方面的营销专家,邀请文学界人士,进厂观光,谋划创作。他们邀请的作家有八九位,大都是我仰慕的老师。
我们赶到广州的当天晚上,《广州文艺》社长兼总编辑吴东峰和副主编鲍十出面宴请。东峰兄是报告文学名家,其代表作《开国将军逸事》文笔简约,形神兼备,影响广远。鲍十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更是一位当红小说家。
席间,他们提到明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要高规格纪念,广东是引领这个时代潮流的排头兵,有很多题材,希望在座者关注,并列举出几个。当谈到任仲夷时,我眼前一亮,似有感应。稍加犹豫,便欣然接受。
任仲夷是邢台市威县人,与我的故乡成安县相距不远。前几年我创作《宝山》时,在北京采访原冶金部部长李东冶,曾几次谈到他的故事。看得出,李东冶对他十分钦佩。
之后,东峰兄安排《广东文艺》杂志编辑部主任朱继红女士多次与我联系。年底的时候,我再次来到广东,正式采访。因任仲夷公已于两年前去世,所以采访过程十分艰难。记得当时接触了数十人,有省委老领导、任老的家属和秘书,还有理论界人士,其中省委原副秘书长时任省政协秘书长琚立铭先生帮助颇多。
稿子写作是在春节期间。我闭门谢客,认真研究文字材料,努力想象任仲夷的音容笑貌。对一些缺少的素材,又进行电话采访,比如任仲夷与大学生郑炎潮的交往故事。
创作的过程十分艰难。我想创新,却又力有不逮,只能苦心营构,钻木取火。素材太宽泛了,我要在熟悉全国和广东整个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基础上,凝眸几个最 具代表性的亮点,于是反复比较,多方筛选。我喜欢古典散文,特别向往其神妙的叙事结构和语言,便悉心玩味,揣摩借用。任仲夷是一位政治和经济通才,且因其爱党爱国心切,言论热辣大胆且敏感,我应该如何处理?
总之,真正的创新是一个综合发酵过程,少有轻松愉悦,多是苦恼郁闷。突然一道电光闪过,便趁机前进。猛然一扇石门洞开,遂疾步跨入。但是,坦途不远,欣喜未尽,面前又是一团深不可测的迷雾,一道紧紧关闭的石门。于是,再苦恼,再痛苦,再突破。就这样,反复轮回,轮回反复。直到最后一道难关攻克,你才会感到如释重负,死里逃生,天蓝地绿,鸟语花香,心旷神怡,生命多么美好!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在成功之后!
但话又说过来,又有几个人能挺过来呢?
别的不说,单说文本结构,我的确煞费苦心。表面上,看似只是选取了广东改革开放过程中几个最 具代表性的亮点,加以表述。如果仅是这样,那就太简单了,谁都会筛选。最关键的难点在于,这几个亮点如何排布,在叙述中如何相互避让、补充和响应,以及在叙述过程中的节奏、详略和高潮点等等的火候把握,都十分微妙。这一系列的细节都激活到位,效果就出来了。而这一切,大都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偶尔心中有,届时笔下无。
初稿写完后,我已感觉不是一个俗物,只是其中有些地方较为敏感,担心过头。但想到文学的使命,便没有删除。发送东峰兄后,他大力赞赏,并表示甘冒风险,也要全文推出。于是,发表于该刊2008年第4期。
文章发表后的反响,大大出乎我意料。上海《文学报》最 先转载,而后《新民晚报》、《光明日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等纷纷跟上。接着,《新华文摘》也转载了。更出乎我意料的是,吉林省委以红头文件形式向全省推荐阅读。再往后,高潮出现,《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及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连民间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读者》也进行了选载;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新闻出版总署及30多个省、市、县级党委,以文件形式进行推荐阅读;数百家机关、单位组织研讨、学习;各类报刊发表评论达数百篇之多。
至今,《木棉花开》已有300多家报刊转载或选载,入选数十个选本,并荣获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新中国六十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等等。
诚然,这种罕见的文学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的确是作者的幸运,也是报告文学的幸运。
但愿这种幸运更多地伴随着我,更多地伴随着我深深热爱的中国纪实文学事业。我坚信,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入,中国纪实文学繁花似锦的春天正在到来! 庆幸曾经坚守!
感恩岁月赐予! 《木棉花开》,中国纪实文学繁花似锦的春天。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