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3-20 09:27:20

【写作课--577】梁衡: “形”字诀的运用(2)

  3.借形说理



    作者在阐述一种观点、理念、概念时,如果只用理性语言,难免沉闷枯燥。这时借助形象来阐述则神采飞扬。



    梁启超的著 名论文《少年中国说》,痛斥清帝国迟暮保守,指出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一种年轻的新鲜的活力。新生战胜腐朽,青春少年超过迟暮老人,这是自然规律。但他没有限于概念和推理,几乎整篇形象叠出,如浪花飞溅。作者将理性的思辨的力量化作有形的波浪冲击着读者的胸膛,让人震撼、信服、顺从。



    老年人如夕阳,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白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殒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作者在这里为了论述了老年人保守,青春人上进的道理,借形象艺术之力,一口气连用了7组14个形象。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既做奴才,但又不太安分;既要寄生于主人,又随时准备叛逃;既要做坏事,又要涂抹装扮一番。这里有深刻的政治斗争哲学和人生哲学,怎样揭示这个理,鲁迅先生借助民间戏剧中"二花脸"的形象,了了数笔便借其形,明其理。



    浙东的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作"二花脸",译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护公子的拳师,或是趋奉公子的清客。总之:身分比小丑高,而性格却比小丑坏。



    义仆是老生扮的,先以谏诤,终以殉主;恶仆是小丑扮的,只会作恶,到底灭亡。而二丑的本领却不同,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但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霉哩!这最末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因为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智识阶级。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有时用有形之物来喻无形之理,已不是单纯的一件物,还要稍加组合、阐述,如:



    (男女)两个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钱钟书《围城》



    有一天,我和一位新同事闲谈。我偶然问道:"你第一次上课讲些什么?"他笑着答:"我古今中外了一点钟"。他这样说明事实,且示谦逊之意。我从来不曾想到"古今中外"一个兼词可以作动词用,并且可以加上"了"字表时间的过去,骤然听了,很觉新鲜,正如吃刚上市的广东蚕豆。——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中国古代诗歌专有一类咏物诗,大多是由形及理,很值得做文章的人吸收借鉴。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人笔记载,某寒士,数试不第,只好在家推磨卖面为生,自叹而歌:



    但求心中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歌不胫而走,他立即被当局"轻着力",破格擢用。这两首借形咏物说理之诗都很典型。说理本来是逻辑思维,借形说理就是将它转换成形象思维,以改善读者的阅读口感。



    4.借形写情



    形和情的关系有两个角度。



    一是人自身外形所流露出来的情。如说到高兴就有"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春风得意"、"弹冠相庆";说到悲伤就有"痛哭流涕"、"痛不欲生"、"呼天抢地";说到愤怒就有"怒发冲冠"、"怒不可遏"、"气冲牛斗"、"怒火中烧"等。以上这些词都是有形的,情外露之后就构成了形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时写情,就要捕捉刻画那些最能表现其内情的外形。不是直抒其情,而是借形写情,借人的外形来写其内心之情。



    比如这一段对人在忿怒时外形的描写:



    躺在烟榻上的曾沧海猛的睁开眼来,眼凶狠狠地闪着红光,脸色也已经变成铁青;他跳起来,随手抓住了鸦片烟枪气吼吼地抢前一步,照准阿二的头上就打过去,发狂似的骂道:"你这狗奴才!你也不是好东西!你们敢造反么?"——《茅盾全集》第3卷第96-97页



    二是人身外的景物所折射的人内心世界的情,就是《文心雕龙》上说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借形抒情主要是借景、借物抒情,借客观之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最典型的可举一首元曲来说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这里并没有直说作者心里如何悲凉,而是连用11个客观形象一字排出,浓浓的旅愁就力透纸背。



    在文章写作中,作者也常借景营造一种情的氛围,以强化主题。当作者需要读者跟着喜、怒、乐、愁时,不直说其意,而是推出有形的景物,就像大自然中的春风、秋雨、蓝天、大海、草原、沙漠、深壑、险峰等,你不见则罢,一见就不由被它吸引,掏挖出一种或喜或愁、或惊或叹的感情。一篇文章在其行文过程中能作到该喜时春风拂过纸面,该悲时秋雨沥沥行间,作者呼风唤雨,轻松自如,这样的文章就够得上自然天成不露一痕了。



    以下写景传达的是一种辽阔浩荡的美好之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头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朱自清在《匆匆》中的这一段文字全部借日影的移动等具体形象的交替来写时间无形流失,从而抒发了一种惜时的惆怅之情: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综上所述,可知借形言情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借人的客观外形描绘,来揭示人的主观内心之情;二是借人身外的客观景物描绘,来映衬折射人自身的情感。这比之直抒其情都是一种曲写手法,更易打动读者,更收艺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借形写情"不能完全代替直抒其情,"形"字诀只可帮助而不能代替"情"字诀。而且也不能整篇不着一"情"字,全靠"形"来表达。短小的诗可以,为文则做不到。所以,借形抒情之法要掌握两点,一是此法只起辅助作用,必须与其他几字诀混合交错使用;二是只在全文中小段、数行、数句地随机穿插使用。



    5.借形说事



    事件是由人物和其活动的内容组成的。叙说一件事可以是平铺直叙的平面手法,也可以充分借助形象,使它生动起来,从而强化效果。



    小说《旷代逸才》(唐浩明著)里写了这样一件事,湖南名士扬度要北上进京投靠袁世凯,临行前请老师设法帮他引见袁,一般人也就是写个信介绍某某前去,请多关照。这应该是属于我们常说的应用文。但这位王老先生却别出心裁,从36年前与袁父的一次相见说起,又借机将当时还是小孩子的袁世凯吹捧一番:



    其时世兄年方十二,英气勃发,出言不俗,余一见辄为之喜: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志,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今世兄建丰功于域外,立伟业于海内,入枢府,掌军机,造福社稷,显亲扬名,远比余当日所望为过也。



    你看,袁世凯当年英俊少年,今日又功劳卓 著的形象跃然纸上,借助于形象的塑造把他拍得舒舒服服,"引见"的事也多半能办成。一个小小介绍信,都这样注意运用"形"字诀,可见名家为文的讲究。



    《焦氏笔乘》说,韩熙载犯了罪,李后主要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于是韩熙载给李后主写了个表,表里说:"无横草之功,可裨于国;有滔天之过,自累其身。老妻伏枕以呻吟,稚子环床而坐泣。三千里外,送孤客以何之;一叶舟中,泛病身而前去。"语言之简洁,描绘之形象,可谓悲惨凄切,李后主看了,被深深打动,也不顾什么国法就赦免了他。



    在这个关键时刻,聪明的韩熙载没有直呼我多么困难,多么悲伤,而是借助"形"字诀,描绘出老妻、幼子、孤客、篷舟、病身等一系列形象,不言悲而更悲,不说难而愈难,不怕这个多愁善感的软皇帝不上当。此段文字可与元曲《天净沙》对照来读,可知诗文同源,异曲同工。



    "形"实在是文学最基本的细胞,塑造形象,运用形象思维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功夫。我们平常说"事物","事"就是由许多个有形的、静止的、单一的、外表的"物"来组成的。事可以看作是无数个形的连动。"形"是一个平面或多面,是空间艺术;"事"是一个过程,是时间艺术。前者像绘画,后者像音乐。只有这两种手段结合作用时,文章的纵深内涵才会无限大,既五彩缤纷,多姿多态,又情节叠出,生动引人,时空兼具有如电影艺术。而文字含蓄所留给读者的想象又更在电影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名篇虽数十字、数百字却历久不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577】梁衡: “形”字诀的运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