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zi 发表于 2022-3-22 08:19:07

【写作课--581】梁衡:“情”字诀的运用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很特殊的一样东西,人生少不了它,当然写文章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事实、思想、信息,非事、非理、非形,是一团如烟如雾,似无却有的东西。它笼罩人身四周,弥漫社会各处,一切客观的事物都可以在人心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不同的情绪,所谓春风得意,秋雨愁人。情这个东西既然是牵动主客观世界的一张大网,作为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创造美感的文章,自然要将其用足用尽,用出许多花样,才算是对得起它。


   "情"字诀在写作中的运用有三种类型。即:直接抒情,借情助理,含情叙事。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用表达情感的文字直接表述,如我好高兴,很伤心之类。这种抒情就如话剧舞台上的大段独白,要的就是一个直白、坦荡。比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这一段著 名的朗诵词:


亲爱的同志啊!你可曾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黎明,在那风雪弥漫的夜晚,我们是怎样地向往啊,向往着胜利的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看那!人人挂着喜悦的眼泪,个个兴高采烈,流水发出欢笑,山岗也显得年轻,他们在倾听,倾听,倾听着毛主席震撼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东方红》第六场


再比如这一段文字: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上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生命到有人类生命,又不知经过亿万斯年;从有人类生命至有人类生命中之一的我的生命,至有我这样的一个人,我怎能不自视为生命史上的一支无比辉 煌灿烂的生之凯歌!试想,从给我以生命的原始人远祖算起,为了种族的生存、发展,世世代代,经历了多少艰险!多少危难!多少多少回的饥馑冻馁!多少多少回的病魔追寻!多少多少回的刑戮相加,多少多少回的水火交侵!多少多少回的置之死地而复生!我怎可不惜之,敬之,珍之,爱之,而随便虚抛浪掷我难得享有的一生!我的生命,我的理智,我的良心,决不会容忍的。生而不免一死,死而不能复生,这法则本身,既给生死之际以大悲哀,又充分显示了生与死的崇高和伟大,一个人要敢于拥抱生,更敢于正视死!——忆明珠《石破天惊的诗句》


作者直抒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我们似乎看到了他激动的形象。


但是,前面说过情感是一张说不明道不清的网,它是个幽灵,幽深莫测,变幻不定。对这个幽灵的表达和描述绝不是几个固定的词汇就能完全概括,所以常要借景、借形、借事等去抒情,这一点,我们在讲到"形"字诀、"事"字诀时已有论述。而"情"字诀除直接抒情外,反过来也要帮其它字诀做文章。


   2.借情助理


文章说理唯求一"壮",所谓理直气壮。这样才能站得住,才能服人,才能让人家跟走。但"理"这个东西天生枯燥,常拒人三尺之外,在你没有理解它之前,很难主动靠近它。这就要靠情去连接、诱导、帮助,所谓动之以情,如绿叶缀枝,青藤绕松。真情是接近真理的最好过渡。


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临牺牲前在狱中写了一篇著 名的《与妻书》。他以浓烈的夫妻恩爱之情,以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诠释有革命就有牺牲,为民族大业勇于献身的至真至大之理: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作者这里开导妻子要明白为革命、为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大道理。但这大道理借助了一团浓烈的爱情、亲情,如风助火威,所以就超出一般的私信家书而成民族思想宝库和文坛上的瑰宝。


再看下面这一段文字:


柳永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了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为什么逆境能成天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善的世界。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名,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当了官,有的或者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梁衡《读柳永》


这一段是阐述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但在阐述中却包含着对逆境中成才之人的同情与歌颂。


   3.以情写形


   "形"是物的外貌,是死东西,但作者是活的人,其写物之形状时必有一种情,怎么将这情注于物落于形,是一门学问。实际上就是将人情移于物形。我们在平时说话和作文章中已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字词。比如"后半夜"这个概念,可以有这样几种表述:


   1 晚上12时以后  2后半夜  3深夜  4遥夜沉沉。


可以看出这四种表述,一步比一步更感情色彩化。其它如梨花带雨、露滚荷叶及狂风浊浪、黑云压城等,都有极浓烈的感情色彩。当我们用这种含情的文字去描写无生命的物或景时也就满纸生情,与读者的距离会大大拉近。杜甫有诗言:"感时花泪溅,恨别鸟惊心。"这时,连自然的花、鸟都已染上了主人的感情色彩。


以情写形用得最多的是以情写景。作者因为不同的心情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明显地注入同的感情色彩,因此也就有不同的效果。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写雨中之景的:


雨越来越急,风吹着把我的身体卷住,全身湿透了,伞全然不中用。我回身走才来的路,路上有人了。三四个,六七个,显然可见是青布大褂的队伍,虽然中间也有穿洋服的,也有穿各色衫子的断发的女子。他们有的张着伞,大部分却直任狂雨乱淋。


我开始惊异于他们的脸。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严肃的脸,有如昆仑的耸峙,这么郁怒的脸,有如雷电之将作;青年的柔秀的颜色退隐了,换上了壮士的北地人的苍劲。他们的眼睛冒得出焚烧掉一切的火,吻紧的嘴唇里藏着咬得死生物的牙齿,鼻头不怕闻血腥与死人的尸臭,耳朵不怕听大炮与猛兽的咆哮,而皮肤简直是百练的铁甲。——  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这里作者是在"五卅"惨案之后,胸怀满腔愤怒,眼中所见到的景象。再看这段文字: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这里作者是以一种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平静祥和的心情来摹写春雨,有一种对母亲般的深深的眷恋。可以对比出,虽同是写雨中即景,因写作时所怀的情感不同,结果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反差。正象叶圣陶说的"(莼菜)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景物这个东西也是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作者的情。正所谓"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子夜读之凉。"


   4.含情叙事


是将事写在纸上又被人读,自然也就注入了作者的情。为文如为人,贵在自然,平常怎么说,就怎么写。当时有什么心情,就用什么心情去叙说,这事就动人,就耐读。鲁迅先生在他著 名的《纪念刘和珍君》里有这样一段叙述: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实事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至今我们还可以读出作者那种郁闷、沉痛、冷静的刻骨之情。再看这一段文字: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象这样的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叶圣陶《藕与莼菜》


这是作者以一种浓浓的乡情对故乡莼菜的描写。


   "含情叙事"与"借事抒情"有时难以分得很细。但这两种手法在使用时大致也有个区分,前者是情在先,引出事;后者是事在先,引出情。

dongzi 发表于 2022-3-22 08:21:01

"情"字诀在写作中的运用有三种类型。即:直接抒情,借情助理,含情叙事。

dqqjk 发表于 2022-3-22 08:31:09

"含情叙事"与"借事抒情"有时难以分得很细。但这两种手法在使用时大致也有个区分,前者是情在先,引出事;后者是事在先,引出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课--581】梁衡:“情”字诀的运用